才女
最近写了很多关于林徽因的文章,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说是在给林徽因洗白。
洗白是一项重大的事情,没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财力是做不到的,况且对于林徽因来说也没必要,孰是孰非,自有明白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客观的认识。
之所以几乎都是写林徽因,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喜欢林徽因人的很多,比如: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不喜欢她的人也不少,比如冰心、钱钟书等;所以有人维护,也有人抹黑,从十几岁开始关注林徽因时,就听到了各种声音,出于好奇真正的林徽因到底什么样,所以不停的查阅资料,不管是维护还是抹黑林徽因的人,都从相关人物的角度去解读分析了,结合我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原则是,客观陈述观点,如果朋友们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文明评论指正!
第二:时间精力有限,想把一个人研究透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简单抄袭,所有观点是需要通过史料或可靠途径去证明的,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因此目前只能写些关于林徽因的生平,其他的优秀女性以后也会谈论,比如宋氏三姐妹的故事,也不局限于名人,各领域值得称赞或有教育意义的女性故事都可以让更多人来学习,并在故事中去芜存菁,丰富人生阅历。
林徽因固然不是完美的,比如她性情急躁、直言直语,有人说强势、傲气、爱表现等等,也有人认为她活泼、坚持己见、有骨气,没有谁可以做到人人喜欢,但可以不要误解,不要传谣,保持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四大才女
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班昭。
蔡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自幼博学能文。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著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她的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卓文君,汉代才女,精通音律,善鼓琴。其所作的《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班昭,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多才,曾帮助其兄续写《汉书》。存世作品有七篇,其中《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才女是什么意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一次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心里非常的不理解,为何作者能够将词句写得如此幽怨、悲伤,让听者流泪。不知道遭遇了什么,李清照才会有这么深的感触。对于李清照这个人名,我们对她的记忆一般都在课本中:她是汉人,是宋代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然而,我们对她词,印象最深的却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以前并不太懂词句,只觉得它们没有太深的含义,也不知道它们在表达些什么东西。后来,看到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便开始体会到悲情女子的忧伤,原来,这才是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职做到礼部员外郎,在当时的文坛也属于比较有名的存在。他受到文坛巨匠苏轼的赏识,经常有书信往来。李清照的母亲出身名门,祖辈们很多是进士出身,祖父王准曾被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也是执掌国家要事的丞相,被封为岐国公。
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是一位大才子,她十八岁的时候与这位才子完婚,两人无比恩爱,引得旁人十分羡慕。婚后的日子应该是李清照最开心的时光,有一个心爱的人在身边,天天可以把酒言欢、谈天说地,生活过得十分惬意。但是,她的丈夫不能总待在她的身边,他需要出远门去。
所以,这段时间,李清照的创作多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就是这种描述。
可是,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长久,随着金兵入侵,李清照与丈夫一起去了南边的江宁。
在《金石录后序》中,“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陆渡淮,又渡江,至建康”,描述的就是他们一路迁徙的情景。他们到达镇江的时候,镇江已经被攻破,而镇江的太守也弃城逃走了。到了建炎二年,他们才到达江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生活清贫,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富裕的生活了。
后来,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过世,李清照十分伤心,发文表达哀思。李清照虽然陷入了丧丈的痛苦之中,但是,她并没有忘记丈夫的托付,即:无论如何都要保住丈夫生前留下的文物。李清照后面的逃难路线,完全是跟随者宋高宗赵构。
她离开了建康,途径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等地,后来又坐船出海,在温州登岸。就这样,李清照一个人独自带着丈夫留下的文物追寻着赵构,她希望能够将这些文物交到朝廷的手里。文物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用了很多年收集而来的,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可是,现在身处乱世,哪个地方才是存放这些文物最安全的地方呢?
无疑只有朝廷。
为了不辜负丈夫的托付,李清照苦苦坚持,誓要追上朝廷,将文物亲手转交。可惜天不遂人愿,十一月,李清照来到了衢州,第二年她又前往了越州。在这段时间里,她存放在洪州的两万卷书籍和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给抢了,而抢不走的都被烧了,李清照一本也没有找到。
可以说,这件事情给她的打击很大,她甚至都快活不下去了。
第一任丈夫这么快的就走了让李清照无法接受,她希望找到第二任丈夫,使她有活下去的勇气。即使不是丈夫,能够找一个陪伴也是很好的。在那段时间,李清照认识了张汝州,那时候的张汝州对李清照也是一见钟情,发动了疯狂的追求攻势,而李清照也接受了他的爱意,两人终成眷属。
结婚之后,张汝州对李清照还算比较关心,但是不久,他的假面具很快就被揭下来了:原来,他的目标是李清照身边的文物。李清照把这些文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特别是那一本《金石录》,还需要李清照整理成册。夫妻两人在文物的处置上渐渐有了分歧,后来裂痕越来越大直至再也无法挽回。
没有办法,李清照告发了张汝州欺君的罪行。原来,张汝州在得到李清照后,得意忘形地将自己在科举之中作弊的事情张扬出来。李清照对他已经没有了感情,为了摆脱他的控制只能将其告上法庭。按照大宋律法,妻子将丈夫告发,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先坐牢两年,这是因为她们没有遵守妇道。
李清照没有害怕坐牢,她宁愿身体受累,也不愿精神上受委屈。李清照看清了张汝州的嘴脸,一天也不想跟他待一起,于是,选择了告发。
这场官司导致张汝州被流放,而李清照也被收监。由于她的名气很大,加上各方的帮助,李清照只在牢狱中待了九天就出来了。
现在的李清照虽然自由了,但是,她的内心却有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在感情上的不顺利,加上丢失的那些文物,让此时的李清照备受打击,整个人就像风雨中的一片孤舟,随时都有可能翻船。可能这两点还不算最伤痛,真正的伤痛是独自一个人面对这纷乱的世道。
年迈的李清照独自守在一个小院落里,没有任何亲人陪伴她。国家的大事她已不再过问,家事更加没有,留下的只有一地的落叶在门前回旋着,幸好偶尔有一两个好友来拜访。李清照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有一次,这个小孩过来玩耍,李清照亲自对她说,愿意将平生所学都教授给她。
没想到,这个小女子脱口而出,说:“才学不是女子需要的。”李清照不由感叹,原来这个社会真正多余的是那些有才识的女子,比如她自己。原本,李清照想去关心国事、出书立说、给他人传道解惑,为此,她收集了很多珍贵书籍,没想到,最后却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竟不知道将平生所学传授给谁。
李清照突然感到自己处于深渊之中,周围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一阵可怕的孤独环绕在她身边。
身处无法得到别人理解的世界之中,李清照只能投身到文字的创作之中,最终,出版了各种书籍,比如:《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还有就是《漱玉词》,这本书留有李清照创作的词五十首。而李清照的词已经独成一体,被称为“易安体”,这种词体也只有经历过惨淡人间的李清照才能够写出来。
参考资料: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