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师胜杰、李立山相声《讨价还价》乐视好剧工厂的视频相声《讨价还价》,师胜杰经典作百看不厌,看一遍笑一遍乐视好剧工厂
李立山相声全集完整版
天津庞军他的相声其实很一般
师傅李立山是观众熟悉的相声演员。早年演唱快板书,四叔李润杰。他的表演洒脱自如,演唱韵味醇厚。他的相声其实没有特别大的特色,所以在南方地区不太出名
李立山革命家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砀山党组织的早期创建
1、 砀山具有光荣的传统,是马列主义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1926年前后,砀山就有了中共地下党的活动。1927年秋,中共砀山第一个党支部在南关小石桥路西合义祥故衣店诞生,共有党员10人左右。蒋嘉宾任支部书记,委员有张文进、訾景晨、陈从文。
蒋嘉宾:赵屯乡蒋庄人,1926年在南通师范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任砀山县委书记,徐海蚌特委委员。1930年,在砀山苏鲁豫边疆中学任训务主任时被捕。不久,被保外就医。接着经朋友介绍,前往陕西,在西北军杨虎城部任上尉书记。1934年在砀山再次被捕,表面脱离了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送至镇江特工训练班。受训结束后,先后任砀山、赣榆、灌云等县国民党县党部特工室特务员。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先后任国民党砀山县三区、四区区长。
砀山县抗日动员会成立时,蒋嘉宾任委员。原来与蒋嘉宾相识的郭子化(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书记、第五战区人民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嘱托他在工作中,与中共党员砀山县人民抗日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尹宜生和中共予东抗日特委会委员、河城县抗日民兵组织政委葛继光多联系相配合。1938年5月25日砀山沦陷,蒋嘉宾组织起百十人的武装力量。6月初,在尹宜生的领导下,蒋嘉宾带队到丰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被编为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第七大队。蒋嘉宾任大队长,尹宜胜任教导员。同年10月,由于敌不过日军的“围剿”第七大队被打散。之后,蒋争得第二纵队政委王文斌同意,方反回砀山,召集整理逃散的人员。1939年春初,蒋嘉宾不仅收拢了原属人员,而且队伍扩充到千人左右。整治恢复建制时,湖西发生“谷亭肃托”事件,蒋嘉宾闻知王文斌、尹宜生、朱俊之(曾任中共砀山县委书记)等惨遭杀害,深有顾虑,便独树一帜,活动在虞城、砀山、单县、夏邑等县交界地区。当时,第二纵队已被彭明智领导的苏鲁豫支队编为第四大队。蒋嘉宾与彭联系,彭答应蒋在陇海铁路南北活动,以沟通铁路两则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之联系。
1939年春末蒋嘉宾协助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何桂国部两个骑兵团击溃日军(怎样协住的?英豪击溃日军的场面),之后结识了国民党骑兵团长刘余三。刘余三给何柱国汇报,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为其要了“第一战区独立游击第三十支队”的番号,并任命蒋嘉宾为支队长,每月共给经费5000元。蒋嘉宾以抗日为号召迅速扩大队伍,到1939年底竟达到4000多人,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四区的队伍。
1940年春何柱国又给蒋嘉宾搞了个“第一战区苏鲁豫皖边区第十八纵队”的番号,蒋嘉宾任司令,刘庚来、丁纯一任副司令。司令布部在虞城康楼。下辖五个团(大队),即骑兵大队,机炮大队和三个步兵团,共5000余人,隶属何柱国部下,每月共给经费两万元。此后,蒋嘉宾又兼任了国民党鲁西南军区第一分区指挥官、豫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务。
蒋嘉宾占据虞城大部,砀山西部,夏邑北部,单县南部,南北东西个百里,人口近百万。在其势力范围内,坚持抗日,除奸剿匪,搞生产自救,做一些与人民有利的事情。曾把捉住的大汉奸张文中,交给苏鲁豫支队处理。打垮了笋竹坪的汉奸武装,缴获了多支步枪和一宗款子。这以后他的部队经常与劳动民众抗日游击队合作炸毁龙海铁路和桥梁。造成日军运输中断。击溃过日军住商丘的佐久间骑兵第十四旅团,驻杨集车站的乔基部队,驻老君寨的小林部队。共缴获武器近千支。
1943年中共六地委书记潘复生、六专署专员郭影秋等组织一个统战工作团,由史晓召和刘效斌负责,到虞城、砀山、沛县等地分别作实力派的工作,在此期间促使虞城民众抗日游击队与蒋嘉宾部的沟通合作。
1944年夏虞城抗日游击队与蒋家斌联合攻克虞城县城,俘虏日军宣抚班泽田等10余人,击溃伪军曹永年部,缴获银币10,000余元。1944年葛继光任虞城县县委书记,史晓召任砀山县抗日民主县长,他们二人于蒋嘉宾来往密切,向蒋嘉宾宣传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策,同蒋嘉宾讨论抗日形势和前途,启发他觉悟,坚定的跟共产党走。潘复生也曾到蒋嘉宾司令部做工作,并邀蒋参加地委在单县终兴集召开的群英会。会上潘复生、郭影秋和分区司令员王秉璋又会见了蒋嘉宾,希望他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伺机行动,争取给反动派以有力的打击。在交往中蒋嘉宾曾在砀山董新庄赠送八路军弹药,营救被国民党山东十一区专员朱世勤的绑架的共产党干部孙秉真、孟宪之等人,为八路军提供过日伪军的活动情报。
蒋嘉宾为加强所在地区的控制,施行了下列措施:(1)建立保乡、政权实行每年每亩15斤粮的税征制度;(2)惩治汉奸,辑盗禁毒;(3)开办国民银行,自制抗日流动钞票;(4)建立兵工厂、翻砂厂、制革厂,自制部分军需品;(5)实行官兵一致,每人每月给养、薪俸各60斤粮食;(6)强调军民教育,教育官兵不动老百财物,教士兵唱歌识字。各保乡督办小学,边区办所“乡道中学”,蒋嘉宾任校长。(7)让军民在河滩闲地植树约200万棵。由于蒋嘉宾实行上述措施,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1946年8月,蒋嘉宾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率部起义,并向全国发出“起义通电”。1955年,蒋嘉宾被安排在河南新乡师范学院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重新入党。1992年1月23日在新乡病故,终年90岁。
2、在王若飞关怀下建立的中共砀山特支
1928年元月,中共砀山特支建立, 蒋嘉宾任书记,其余为委员,下辖20多名党员,隶属江苏省委直接领导。这时党员多为知识分子,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活动,并以砀城南关的合义祥故衣店后面小楼作为活动点,当时王若飞对砀山的工作予以很大关注,下达指示,提供经费及宣传品。
3、中共砀山县委的建立
1928年10月,中共徐海蚌特委在徐州成立,特委根据砀山的政治形势和工作需要,决定将砀山特支扩大为中共砀山县委。仍由蒋嘉宾任书记 。此时共有党员31名,县委下设砀城、刘屯、杨集、白衣阁4个支部,隶属徐海蚌特委和江苏省委领导。
4、砀山党组织的早期活动
(1)开办教育:创办苏鲁豫边疆中学、孟楼小学、杨集小学。
苏鲁豫边疆中学简介
1930年春,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中共砀山县委书记蒋嘉宾奉中共江苏省委和徐海蚌特委的指示,为了给党员寻找职业掩护,并为我党积蓄力量、培养干部,决定在砀城北关外的土山天齐庙创办苏鲁豫边疆中学。砀山当时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又处在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故称苏鲁豫边疆中学。为了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怀疑,特聘请曾任国民党西北军一师政治处处长的陈伯谋任校长(砀山人),蒋嘉宾任训务主任;中共党员朱秀章、陈丛文、张建中及进步人士刘尹斋、张信资、杨辔如、岳德广等人为教员。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王若飞亲自为边疆中学代拟了建校宣言《告全县人民书》。宣言称:“教育是革命之重要方面,也是革命之有力武器,要广招青年而育之,以隆其德,以广其智,以建其魄;要树立为劳苦大众谋福利之大志,增长改造社会之学问,炼就为拯救国家和民族负重之体魄。”申明了办学宗旨。
建校宣言和招生简章一同印发至全县境内和周边各县。刘尹斋等人赴全县各地和永城、夏邑、虞城、丰县、铜山、邳县、萧县组织招生事宜。通过招生考试和地下党组织介绍,从砀山及周边几个县,招收新生130名,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
朱秀章同志负责校舍维修和动员社会集资办学,山前寺院有天齐庙大殿,东西厢房、大门等庙舍。清乾隆年间,这里曾设北山书院,聚生讲学,藏书丰富;民国时期,又曾在此设立过甲种师范讲习所,砀山体育场。当时略加修缮,即可使用。砀山医务界名流,红十字会创始人汪湘先生为学校慷慨解囊,并承诺担任义务教员。
同年9月,苏鲁豫边疆中学正式开学,分两班上课。课程除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还开设了社会问题讲座。蒋嘉宾、朱秀章等老师经常结合实际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并翻印了一些革命宣传材料,暗中向其它学校散发。学校以“五·一”劳动歌为代校歌,制作了以“红日溶海”为图案的校旗;自编的教材和讲义,一律采用灰皮红芯,一时在砀山颇有影响,但也引起了国民党砀山当局的注意。
11月中旬,因蒋嘉宾涉嫌策划“黄口暴动”,国民党砀山县县长王兆雄率领军队包围了“边中”,逮捕了蒋嘉宾和陈伯谋,并勒令学校解散。为保护这块培养革命人才的红色基地,事发后,中共徐海蚌特委派朱大同(萧县人,黄口暴动领导之一)来砀组织营救活动。“边中”成立了以学生丁克坚为首的护校委员会和学生纠察队,与国民党交涉放人,并率慰问团探望蒋嘉宾、陈伯谋。砀山师范学生孟宪琛、郭芳兰(中共党员)多方联络,在师范学校召开了规模较大的声援“边中”大会,呼吁社会各界联合起来,保卫“边中”。不久,陈伯谋由杨虎诚将军出面保释,蒋嘉宾因系共产党要犯被押解萧县,“边中”被宣布解散。外县学生丁克坚、王霭如、金沛珠、孟昭勋、刘道三、孙晓东等全部被逐出砀境,斗争持续了一个多月。
“边中”建校时间不长,但毕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砀山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对当时砀山及周边多县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为唤起更多青年投身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附:北土山的成因及变迁
北土山,位于砀城北关外约1里的砀单公路东侧。
砀山历史上水患频繁,自金大定八年(11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流经砀境长达687年,其间数次改道,给砀山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构寨建圩,打坝挖河,堆山筑堤,是黄泛区人们生存的一种无奈选择,更是人们与大自然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充分体现。北土山,建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前,堆土而成。是砀山历史上的名胜古迹之一。
山底周围面积约有10亩,山顶面积2亩有余,山高约两丈半,从下到上约有五十层石阶。过了一年的时间,复在山顶上建造了一个高约两丈的亭阁,内有螺旋梯,可达阁顶。阁内敬奉西方神准提佛,即千手千眼佛,故称千佛阁,又叫准提阁(即歇马厅)。并陆续建造了东西廊房,及山门过道和围墙。山的高度连亭阁的高度共五丈有余,为砀山最高的建筑物,晴空万里的时候,登上阁顶,千村万落尽收眼底,连那六十里之处的芒砀山顶也隐约可见。
山西南约二十步,有一莲花池,周围植杨柳,每年六月荷花盛开,是游人赏乐憩息之所。山南十余步,有一广阔的寺院,名浑天老祖庙,有前后两院,后院有大殿一座,高大宽敞,东西两边都有廊房,总的庙舍共二十余间,都是建筑在三尺高的砖台上,稳固严整,通风透光。前有大门过道,直对南北大街。每年旧历三月初八,有一庙会,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
清乾隆59年(1764年),砀山安阳书院由县城内迁往这里,改称北山书院。教谕康茂园倡议捐资办学,置学田1145亩,立“北山书院义田碑”,咸丰3年(1853年)因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影响,北山书院又迁入城内汪翰林故宅(老县委大院),复称安阳书院,迁校时“北山书院”卧碑和“北山书院义田碑”随运进城。民国时期,砀山县曾在此设立过甲种师范讲习所和砀山体育场。1930年中国共产党人又在此创办苏鲁豫边疆中学,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的火种。
1938年砀山沦陷前后,北土山建筑群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解放后,建窖取土,北土山逐渐消失。目前遗迹尚存,北土山已成为砀城镇的一个自然村名。
孟宪琛,安徽砀山县周寨区孟楼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士绅之家,民国9年(1920)入砀城第二高等小学读书,常写文章抨击社会的黑暗。民国16年考入苏州成烈体育学校。次年,为寻求中共党组织,退学返砀,遂考入砀山师范,在共产党员朱秀章(砀山师范教师)的帮助和影响下,懂得了革命道理,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当今之世,外侮不断,内乱纷扰,国患民穷,几时得了?除非革命,无以救残局”。民国18年春,经朱秀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宣传党的宗旨,扩大党的影响,他在学生中组建“读书会”。并组织同学贴标语、散传单,曾巧妙地把传单装进国民党官员的衣袋里,搞得他们惊恐不已。民国19年,县教育局无端削减学生伙食补助费,师生极为愤慨,他鼓动师生罢课,以示抗议,罢课持续21天,最终取得了胜利,被推选为砀山师范学生自治会会长。同年10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下令解散中共砀山县委创办的苏鲁豫边疆中学,他与该校学生丁克坚(共产党员)等人发动学生开展护校斗争,在砀山师范召开声授大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民国20年春,任砀山师范党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砀城中小学师生上街游行,声讨日本侵华罪行,他带领学生冲进县政府,要求当局下令禁止日货,查封县商会,迫使县长方绍翥在请愿书上签字划押。民国20年秋,孟宪琛受中共砀山县委派遣,回家乡孟楼开展工作。民国21年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孟楼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同年九月,当选为中共砀山县委委员,任中共城北区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创办了孟楼小学和农民夜校,成立了穷人会(会员达400多人),组织民众抗捐抗税,国民党县政府为增加农业税收,重新插标丈量土地,他发动农民参加反土地插标的斗争,使县政府的企图落了空。民国22年4月,孟宪琛不幸被捕,同年5月,被解往镇江国民党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在狱中,他与难友卢世芳、李忠道(均为共产党员)等人成立了“狱中互济会”,同敌人进行斗争。后经多方营救,才免死刑,判处15年徒刑,解到盐城服刑,民国23年,其父通过黄炎培买通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将他解回砀山县服刑,途经明光火车站,乘机跳车逃脱,在青岛一亲戚家潜居年余。民国25年返回砀山,又继续投身革命。民国26年9月,孟宪琛与孟宪球、孟宪恭和孟昭瑾等人赴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1月返回砀山,任中共砀山县特支委员,购买枪支,组建10余人的地方武装,民国27年6月,他任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六大队队长兼参谋长,在马良集与日军交战制胜,同年8月,他率六大队与萧县耿玉璞领导的抗日武装合编成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三支队,任支队副。9月,接任中共砀山县特支书记兼砀山县抗日武装第一特务队队长。除掉了汉奸周则堂、祝寇甲和杨广升。为联合抗日,协助窦瑞生(国民党砀山县县长)建立了民国政权。12月,任苏鲁豫边区警卫队队长,后任苏鲁豫支队第五大队队长。其父孟昭潜,任砀山县三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母亲李桂芝任三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爱人段慧生(共产党员),担任乡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一家人为抗日救国变卖家产,出生入死,苏鲁豫边区军民誉之为“抗日之家”。民国28年9月,苏鲁豫边区发生“肃托事件”,在丰县于王庄孟宪琛蒙冤遇难,年仅29岁。民国30年12月,中共湖西地委召开追悼大会,追任他为革命烈士,宪琛同志的牺牲是砀山人民和我党的重大损失。
(2)发动农民运动
1930年春,徐海蚌特委派朱大同到城西刘屯发动群众开展农运,穷人会、大领会、短工会层出不穷,会员多达600余人;“九.一八”事变后,县委委员,砀师支部书记孟宪琛,回家乡孟楼开展活动,孟楼被誉为“砀北革命的根据地”、“人民武装的发源地”;1928年至1930年春,城东白衣阁小学在党员教师许胜祥(徐州人)的影响下,发展了8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在周围农民中也建立穷人会,开展抗租、抗税、反高利贷、抢收地主庄稼等活动。
(3)发动学生运动
砀山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多是知识分子,而且大多数以教书作为职业掩护,因此,在教育界开展的活动较多。如:杨集支部的反霸斗争,反对国民党教育科长许树梅的斗争,声援“边中”的斗争,砀师反对彭文田斗争。
刘尹斋:砀山城西大刘屯(今属虞城县)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9岁时入私塾,两次参加乡试未中,后在本村设馆教蒙学,光绪三十三年考入徐州师范,宣统二年(1910)毕业回乡创办小学,积极倡导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主思想。民国4年(1915),创办砀山县第二高等小学,并任校长,民国6年任县教育科长,次年,他与杨洪九等人创办砀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任校长。民国12年任县教育局长,民国17年辞职回大刘屯小学当教员,为掩护共产党员朱大同,让其在大刘屯小学任教员,而自己去丰县中学教书。民国19年任砀山师范训育主任,经常与该校地下共产党员乘校长夜不住校之机,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并协助蒋嘉宾等人创办苏鲁豫边疆中学。民国27年5月,砀城沦陷后,刘尹斋弃教在砀城西一带组建抗日武装,同年7月,经中共砀山县委书记王恒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元月任湖西中学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砀山学校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17年任县教育科长,素有“砀山之鲁迅”的称号。砀山早期党员蒋嘉宾、朱秀章、孟宪琛、马召、张登先、王次青、怀盛德等都是他的学生。1941年1月湖西地区为适应抗战需要,创办湖西抗日中学,刘尹斋任该校副校长,校党组织负责人,并亲任国文教员。全国解放后,刘尹斋先后任湖西行署副专员,鲁中南台枣行署副专员、徐州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建国后,自以年事已高,要求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沛县中学及徐州第六中学校长,1959年10月当选徐州市政协副主席,1977年8月病逝,享年96岁。
(4)开展反帝爱国声援运动
“九 .一八”事变后,县委印发了《告全县同胞书》,县委委员孟宪琛在砀师召开砀城各中小学动员大会。会后全城学校罢课,上街游行,有些商号也主动闭门停业以表支持。学生们还深入到商号清查日货,凡日产商品,集中到街上焚烧。此次斗争,在砀山持续了半年之久,是砀山县委早期领导的较大规模的一次抗日救亡运动。
(5)开展反流通票斗争,创办红色《喇叭刊》
(6)开办农民教育馆
1927年底,中共党员陈从文、岳德广等人利用国民党县政府号召开办农民教育馆之机,先后在城北权集、城西刘屯、蒋庄、城东白衣阁等地开起了农教馆。以馆为基地向农民宣讲革命道理,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
5、“左”倾冒险主义对砀山的影响
1930年春,李立山负责党中央领导工作,“左”倾错误逐渐波及全党。中共徐海蚌特委,为适应暴动形势的需要,改称“徐海蚌”总行动委员会,下设军区委员会,专门抓暴动工作。砀山县委也改称“行委”。在立三“左”倾路线影响下,砀山党组织活动由秘密状态逐渐转向公开化,导致了党组织一次次遭破坏,党的主要负责人不断被捕被杀。
1、县委委员、杨集支部书记张文进被暗杀;
2、苏鲁豫边疆中学被查封,校长陈佰谋、训务主任蒋嘉宾被逮捕;
3、县委委员城北区委书记孟宪琛、县委书记朱秀章先后被捕坐牢。
至此,砀山的党组织层层被摧毁,剩下少数党员相互间以及与党组织之间均失去联系,有的投亲靠友,有的外出逃荒要饭,有的就地隐蔽,砀山党的活动陷入低潮。
朱秀章:周寨镇孙大楼村人,早年就读于扬州五师。1926年秋,经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丰县最早的三人党小组成员之一,曾任砀山县委委员、书记等职。先后在唐寨、砀师及砀城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领导学运、农运,创办苏鲁豫皖边疆中学。抗战爆发后,他又投入了抗日救国行列,在中共苏鲁豫区党委警卫营任营部书记。湖西“肃托事件”,朱秀章同志含冤饮恨,倒在暗害分子的屠刀下,时年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