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祖

2014年,高圆圆嫁给小她5岁的赵又廷,婚后,她对公公婆婆言听计从,做二十四孝儿媳妇。

有一次,她没有把杯子放好,就被岳父训斥了一顿:“你在做什么?”

赵又廷是个明星二世祖,其父赵树海是台湾有名的明星,擅长电影,擅长作词,擅长作词,擅长主持人,赵又廷这个做孩子的,也是维多利亚大学的毕业生,是个货真价实的天才。

赵树海也曾经在自己的博文中透露,“他(赵又廷)是个更博爱的孩子,很受欢迎。高中的那一年,一个班级二十个女生,有十五个送了他一张情书。赵夫人还嘱咐过他,要忠于职守。”

在2009年,赵又廷以《痞子英雄》一夜成名,成为台湾影星,赢得了最佳男主角。

而他也在这部戏中,遇到了他的女朋友,张钧宁。

张钧宁出身于一个有学问的家庭。生于德国慕尼黑,在中国台湾长大,台湾工业经济系法学系博士学位,绝对是位漂亮的才子。

二○○二年,她以第一次出演《流星花园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之后又以《白色巨塔》为主角,逐渐为大众所熟知,深受大众欢迎;二○○八年,她以一张半记录影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荣膺第十届台北国际影展的“金像奖”。

张钧宁与赵又廷在电视剧《痞子英雄》中有过亲密的交集,两人聊得很开心,也很喜欢一起吃顿饭,关系也越来越好。

两个人很快就陷入了爱河,不过他们并没有对外公布。那时候,张钧宁正是风头最盛的时候,两个人都不愿意公布关系,而张钧宁又是以霸道著称,所以赵又廷对她百般纵容。

赵又廷出于对女朋友的支持,并未对外公布他们的恋情,但两人的气氛却格外的微妙。

那时候,赵又廷正用一种深情款款的目光注视着张钧宁,两人一左一右,十分般配。

后来在一个综艺里,在司仪的多次追问下,赵又廷终于公布了恋情。

赵又廷和张钧宁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温柔体贴的男人,对张钧宁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女朋友也是百依百顺。

遗憾的是,两人最终分道扬镳,至于为什么会分道扬镳,两人谁也没有对外说过。

倒是赵又廷的爸爸出面说,张钧宁的教育背景,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不能做赵家人的儿媳。

当赵又廷宣布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高媛媛的关系时,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2011年,赵又廷和高圆圆在一片《搜索》中相识,高圆圆正在清理垃圾,赵又廷对她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

高圆圆又补充了一句:“很多龙套都是光着脚丫的,万一不小心被砸了呢?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办?”赵又廷顿时有些意动。

于是他就对高圆圆进行了疯狂的追求,却被高圆圆拒绝,本来他还想让赵又廷死路一条,谁知道他从台北赶到北京,就是为了给高圆圆一个机会,赵又廷用自己的坚持和感情征服了高圆圆。

一开始,高圆圆嫁给赵又廷的时候,赵又廷的爸爸赵树海是很不同意的,觉得高圆圆根本不配当他们的媳妇,对于赵又廷的爸爸赵树海,对于生活方面的要求很是苛刻。

比如,水杯的手柄必须是朝上的,水杯的手柄必须是朝上的,这样才能方便地把水杯放在手柄上,避免了不少麻烦。

有一次,一位主持对赵树海说:「如果你媳妇高圆圆把它放得不对呢?」

赵树海是个讲究细节的人,他觉得自己刚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时间去习惯,比如物品摆放的位置,但如果时间长了,他就会抱怨:“你这是在做什么?”

“赵爷爷,这可是您的媳妇,您就这么狠心吗?”

赵树海:“就是因为我是媳妇,所以我就不该有这样的毛病。”对于媳妇和媳妇,赵树海也是常常责备。

赵树海是个懂得享受人生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媳妇儿,就是要乖乖的,他曾在电视上透露:“媳妇儿给我洗了个澡,给我递上一条浴巾,媳妇儿就是这么干的!”

赵树海也时常对外宣布,他在与人谈话时,总会提到他老婆,“老婆是谁?夫人就是为我服务的。”

赵树海很喜欢高圆圆,他曾经称赞过高圆圆:“贴心,细心,对我言听计从,不要被她当大艺人,走到哪儿都会牵着我,搀扶着我。”

“高圆圆在晚饭的时候,总是很有礼貌,很乖巧,在四点三十分的时候,她就会过来,询问奶奶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我们出去玩的时候,高圆圆都会第一时间给我们拿东西。”

对于高圆圆这样的表现,赵树海是十分的高兴,也十分的骄傲。

但这却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也有一些人说,赵树海这是在装逼,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也有人说:“你出去干嘛非要高圆圆搀扶,不如让赵又廷搀扶,让高圆圆搀扶奶奶吧?怎么能让儿媳去帮公公呢?”

“这么有钱的人家,连个佣人都没有,还要你老婆给你做饭?”

老爷子对高圆圆很严厉,可是赵又廷却很喜欢高圆圆,时常会帮着高圆圆干一些杂活,等到高圆圆生产以后,赵又廷更是格外的关心高圆圆。

一家三口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开心,二老时不时还会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儿子,看看他们两个是怎么过的,如果实在不太合适,就给自己的儿子打个电话。

二世祖和富二代的区别

一世祖和开基祖是一个意思,广东客家对始祖的称谓为开基祖,两者同属一个意思。下面我大致讲诉一下一世祖开基祖的含义:

那么始祖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祖”。

世祖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若认定某人为本族始祖,那么始祖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

二世祖是什么意思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孔子有着无人可以与之比肩的地位。他辉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贤。

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这样,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唐代两朝宰相孔纬,北宋说唱艺人孔三传,明代大学士孔贞运,清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成就着孔氏大家族的神话。

然而,圣人唯一的儿子,在史书里只有寥寥数语,默默无闻。他的名气,似乎连孔子最普通的学生都不如。

拨开重重迷雾,孔子的独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又经历了哪些鲜有人知的事情呢?

01 孔家添男丁

公元前533年,十九岁的孔子,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

眼见孔子已经长大成人,独立谋生,像天下所有心急的父母一样,孔子的母亲,也开始给儿子物色媳妇了。

寻觅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看中了宋国一户人家的姑娘,于是吩咐儿子伯尼,拿着鸡鸭鱼肉上门提亲。没想到,对方竟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那个姑娘也很懂礼貌,专门委托伯尼,把一套绣着金凤凰的琴套转交给孔家的儿子。这个姑娘,就是亓官氏。

在和孔子成亲后的第二年,亓官氏就给孔家添了一个男丁。这一下子,青年才俊喜得贵子的消息,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最后传到了鲁昭公那里。

听闻这一喜讯,鲁昭公很高兴。为了恭贺孔子的嫡长子出生,他派人送来了一条红色的大鲤鱼。

能够得到国君的贺礼,这是极有面子的事情,受宠若惊的孔子当即决定,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显然都和这条送来的鱼有关。

历代的孔氏子孙,从此也不敢直呼“鲤鱼”了,改称为“红鱼”。

伴随着孔鲤来到人世,后浪们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然而,这个被众人祝福的儿子,从小却生活在父亲耀眼的光环下,自带的锦鲤体质并没有显现出来。

孔鲤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家里,堪称宅男典范。即便他成年后,鲁哀公下聘书给他,他也以身体有疾谢绝了。

因为孔鲤心里明白,自己不像父亲的学生那么有天赋,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他也深深体会到,不仰仗父亲的低调生活,有多么的踏实。

面对师兄师弟,孔鲤一直没有嫉妒过他们,即便父亲每次举荐的只有学生,从来不是他这个儿子。

孔鲤也不会埋怨,父亲因为忙于工作而冷落了自己。更不会依仗父亲的名气,在外面四处宣扬炒作。

他,只是一个谦虚豁达的好孩子。

02 孔圣人教子

倒是隔壁邻里,总有闲言碎语。父亲的学生,也会格外关注老师的这个独子。甚至有人怀疑,孔子会不会在课外偷偷给自己的儿子补课?

一个叫陈亢的学生,终于没能忍住好奇心。他开始偷偷跟踪孔鲤,密切留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有一次,陈亢看见老师在和孔鲤讲话,因为离得太远,根本听不清讲什么。还有一次,他又看到老师和儿子单独在一起,此时的老师神情严肃,陈亢更加怀疑这是在给孔鲤开小灶了。

后来实在憋不住了,陈亢直接找到了孔鲤,当面询问实情,哪知答案出乎他意料。

原来,陈亢第一次看见的,是孔子在问孔鲤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听完很不高兴,说,不读《诗经》,怎么能提高语言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孔鲤羞愧不已,赶紧回家学《诗经》去了。

第二次,现场情形是这样的: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孔鲤想避开父亲,于是加快了脚步走过去。

孔子抬高声音问:学《礼记》了吗?孔鲤老老实实回答说没有。

孔子的脸瞬间拉了下来,呵斥道:不好好学《礼记》,怎么懂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呢?孔鲤立即低着头,小碎步跑回家看书去了。

了解到实情的陈亢,兴奋的对孔鲤说:“我问了你一个问题,却知道了三件事情,一是要学习《诗经》,二是要学习《礼记》,三是知道了君子并不会偏爱自己的儿子。”

于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成为了两句名言,千古传诵。

孔子确实不会偏爱自己的儿子,对于孔鲤来说,挨训才是家常便饭。在父亲面前,孔鲤总是小心翼翼,悄无声息。而在父亲眼里,孔鲤只不过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

还有一次,孔子问儿子:知道《周南》和《召南》吗?孔鲤回答:略知一两章,但是细节不记得了。

孔子生气的说到:怎么连这个也不懂?那你怎么能有见识,有出路呢?孔鲤再次体会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

孔子教育儿子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形成了“孔鲤过庭”的典故。

教育和读书的场所,被叫做了“鲤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被称为了“过庭训”。

后来,孔子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儿子,孔鲤也不能闲着。他要到父亲教学的地方,人前人后的端茶倒水。

务实的他,总是埋头做着自己本分内的事情。父亲孔子想要周游列国,儿子孔鲤就去想办法筹集路费。为了让出门在外的父亲安心,孔鲤主动承担起了操持家务、照顾亲人的重任。

父亲周游列国的十几年里,孔鲤常常要忙碌到深夜,睡眠时间变得很少很少。

也许正是因为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又缺乏像父亲一样圣贤的老师,孔鲤并没有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

他依然感激父亲最重要的教诲,那就是,要做一个遵纪守法、有爱心、有教养的人。

03 一代胜一代

万幸的是,孔鲤的儿子是争气的,这个叫孔伋的青年,不仅言行举止遗传了爷爷的风格,还继承发扬了孔子的学说。

孔伋从小受到爷爷的熏陶,勤奋好学。有一次,他看到孔子独自坐在那里叹气,赶忙上前询问:“您在这里叹气,是担心孙子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吗?”

孔子回答:“你一个小孩子,哪里晓得我的心思。”

孔伋又说:“我常听您提及一个典故,意思是做父亲的辛辛苦苦把木头劈开,儿子却没有眼色,不知道把柴背回去,这简直太不像样了。我也生怕自己做的不好,成为这种不像样的子孙。”

见孙子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番话来,孔子大喜过望道:“我再也不用担心祖业无人继承和发扬了!”

儿子不行,孙子来补位。显然,孔伋没有让爷爷失望。

他曾经拜曾子和子夏为师,而他可以算作是孟子的老师。这层关系严格来说是这样的,孔伋并非是孟子直接的老师,而是孔伋的门人再传孟子。

吸收了孔子众弟子所长,孔伋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长着。之后,他写出了儒家经典《中庸》,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

孔伋还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视为老师,但是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被选用,生活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这和他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关系。

在卫国居住期间,有朋友送孔伋粟米,他欣然接受。又有人送他酒肉,孔伋却坚决不收。

孔伋的原则是:之所以接受粟米,是为了渡过难关,不至于挨饿。酒肉是宴请之物,自己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会兴奢靡之风呢?

卫国大臣田子方同情他,想送孔伋一件狐狸皮做的大衣,又怕他不接受,便去拜访他。临走时,假装把皮衣遗忘在了那里。

孔伋发现后,马上送还田子方,并且坚定的表示:自己虽然很穷,还是要坚持原则,不让身心受到污染。

儒家教育出来的孔伋,面对上司一样有原则。

在齐国,齐君问他:“你想来齐国想当官吗?”孔伋回答:“我的愿望不是当官,如果不能推行我的主张,这个地方就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婉言拒绝了对方。

有一次,卫侯提出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方案,他的大臣们齐声附和。卫侯听到马屁声一片,很是高兴。

孔伋听说了,吐槽道:这完全是在助长坏风气嘛,老百姓怎么能够长期容忍呢?

看不过眼的他,立马找到了卫侯,上来就开门见山说:国君,这样下去,国家迟早要玩完。卫侯听了很惊愕,忙问为什么。

孔伋解释说:愚昧的君主自以为是,无耻的大臣们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不指出来。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拍马屁的人得到升迁,说真话的人受到排挤,这样还能不亡国吗?

对于这番话,卫侯是什么样子的反应,历史记载里并没有说明。既然没有下文,大胆猜测很可能根本没有听进去,孔伋不太顺利的人生遭遇,也能从侧面印证这一点。

晚年,孔伋在鲁国定居,收徒数百人。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能为贪利而改变志向。要成大志,必须去掉欲望。”这也是孔伋对儿子的要求。

他领悟了儒家思想的真谛,严格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浩然正气。

孔伋,不愧为孔子引以为傲的孙子。

04 平凡的离去

儿子孔伋经历的很多事情,父亲孔鲤并没有亲眼看到。因为他的生命,只有五十年。

关于孔鲤的去世原因,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只说孔子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孔鲤。

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作为圣人,孔子对儿子坚持实行“有棺无椁”。

因为在上古时期,权贵阶级才能享有“椁”,普通平民只拥有外棺。执着的孔子,严格遵循了这种古老的丧葬礼仪。

第二年,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去世了,由于家中贫穷,安葬的时候只有棺。颜回的父亲颜路劝说孔子,变卖马车给弟子买椁。

孔子说:“孔鲤去世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的。我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啊。”于是断然拒绝了颜路的请求。

一生没有太多建树的孔鲤,墓碑却有两块,一块上面写着泗水候墓,一块上面刻着二世祖墓。

“泗水候”是宋徽宗封的,“二世祖”是孔氏子孙对他的尊称。都是看在他是圣人之子的面子上,给的。

即便孔鲤一生平平无奇,即便他去世后老婆很快改嫁走人,他始终是大圣人孔子的儿子,是大思想家孔伋的父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

对于孔子而言,每个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更难得的,是接受孩子的平庸。

对于孔鲤来说,有时候,奉献自己,成就别人,未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纵观孔鲤的一生,都在为家族无悔付出。他替父亲排解后顾之忧,他替儿子铺设成才之路。也许他很平凡,但是他不简单。

参考资料:

《先秦诸子系年》、《春秋左传词典》、《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