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1937年,一群日本兵,撕掉怀孕7个月李秀英的衣服,不堪受侮的她,用头撞墙逃过一劫,谁料到了晚上,又来了3个日本“鬼子”,这一次李秀英被刺了37刀。
1937年,一群日本士兵撕下了七个月怀孕的李秀英的衣服。她忍受不了这种耻辱,用头撞在墙上来避免遭到他们的虐待。
然而那晚,三名日本士兵再次出现。这一次,李秀英被刺了37次。
李秀英是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少数人之一。尽管许多年过去了,她仍然在回忆那天时会颤抖。她已经被这个噩梦困扰了无数个夜晚。
据李秀英回忆,那是12月4日,南京还没有被彻底攻陷。
她被安排到红十字会安全区,那里许多妇女、孩子和老人都躲在地下室里。然而,她无法逃脱日本士兵的残暴。
当时,一群持刀的日本士兵闯进来,他们袭击妇女和儿童,甚至包括怀孕的李秀英。
他们把她赶出地下室,一群士兵包围住她并剥光她的衣服准备强奸她。李秀英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她的贞操,一直用头撞在墙上直到晕倒。
这些日本士兵因此放弃了他们的意图。日本军人在离开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李秀英因着她非凡的外表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他们中的一名士兵走过去,扯掉了李秀英的衣服。出乎意料的是,她一把抓住这名日本士兵腰间的刀柄,站起来并决定不惜一切保卫她的贞操。
她坚定地决定拼死捍卫,毫不畏惧。当那些人试图侵犯她时,她战斗到最后。最终,她被他们用刺刀刺了37次,不幸的是,她的孩子失去了。
她昏迷了整整一个星期,每个人都认为她可能无法活下去。然而,她顽强地醒来了。
当红十字会得知她的醒来时,他们来到医院探望她。约翰·腊倍(John Rabe),一名美国医生,记录了李秀英宝贵的视频,他说:“这个视频将成为历史上最好的见证。”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了,城市里的人被侵略日本军队抢劫和杀戮了40多天。据估计,将近30万同胞丧生,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死亡,这真是难以想象。
最让人愤怒的是,日本到今天仍然拒绝承认或接受这次事件的责任。他们淡化它是一些个人的行为,而不是整个国家的意愿。
他们的主张是自欺欺人的,许多像李秀英一样的幸存者不仅是受害者,也是证人。
这个历史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无法争辩。
1994年11月,一位名叫张春如的华裔美国人出于好奇参加了一部关于日本军事战争罪行的纪录片。
当她看到那些令人不安的照片时,她震惊了。这些照片捕捉了当时最真实的场景,其中有日本士兵斩首男子,剖开怀孕的妇女。张春如的祖父也是南京的幸存者。
她对这段历史有些了解,但听见并亲眼观察让她更深刻地印象了。在26岁时,她决定记录这个真实的历史。
令她惊讶的是,她周围的美国朋友们很少知道这段历史,在图书馆中也几乎没有关于它的书籍。张春如搜寻信息很长时间,只找到一本名为《脆弱中的女子》的日记书。
一位牧师米尼·福特林记录了她目睹的所有不人道的暴行。日记中提到,数千名男子被机枪火打死,血染河水。
还有妇女和女孩被日本士兵用刺刀,破碎的酒瓶和高尔夫球棒等性侵。
张春如的母亲劝她:“你应该放弃,我担心你了解太多会无法承受。”张春如坚持说:“我必须记录这段真实的历史,让全世界知道日本军队对我们同胞犯下的这些滔天罪行。”
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张春如回到南京,采访了数百名幸存者。她记录了他们的声音,让人翻译,因为她听不懂方言。
她不断地打电话给她的母亲,哭着说:“我希望有一天成为一名律师,这样我就可以帮助这些可怜的受害者,并在国际法庭上寻求正义。”
经过三年的努力,张春如的书《南京大屠杀:遗忘的二战大屠杀》于1997年正式出版。
该书在西方引起轰动,连续14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自出版以来,已经重新印刷了十多次,印刷了近一百万册。这本书有一个优点:它是真的,而且太真实了!
这本书《南京大屠杀:遗忘的二战大屠杀》是张春如的终身事业,也是她为南京三十万逝去的灵魂争取正义的努力。
对于每一个有良知和血脉的中国人来说,值得仔细阅读。
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纪念张春如,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遭受的屈辱。
李秀英韩国歌手
43岁
李秀英,1979年4月12日出生于首尔,韩国民谣女歌手。
16岁时参加了电台节目‘星夜’的炫耀长技的环节获得了第一名。1999年推出的首张唱片的‘I Believe’。2003-2004年,分别以单年78万张、77万张的唱片销售实力,连续两年夺得MBC女歌手奖。2012年为韩国热播剧《赤道的男人》演唱OST《我们俩熟悉的道路》回归歌坛。
全国劳动模范李秀英
本文来源公众号:眼近史
1952年,一次,驻扎在福建地区的南下志愿军部队也例行组织战士们观看一部名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学习劳动模范无私奉献的精神。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一个解放军连长突然嚎啕大哭,用手指着大屏幕上的一个女人,冲自己的战友说道:“那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
战士们瞬间议论纷纷,连长指的这个人是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怎么突然成连长的妻子了呢?
面对众人的关心和询问,连长冯学永含泪指着屏幕上的一名女子说,她是我的妻子。屏幕上的女子,名叫李秀英,两人已经无奈分别6年。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李秀英
李秀英是安徽省颍上县人,由于家里穷,在她四岁那年,父母便将她过继给了舅舅家里。从此以后,她就跟着舅舅姓李,并改名为李秀英。
由于舅舅家没有孩子,因此当李秀英来了之后,一家人就将她视为了亲生孩子。
当时,舅舅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好歹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等到了李秀英19岁那年,她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在那个年代,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因为舅舅一家人担心她嫁出去后受欺负,便张罗着给她找一个上门女婿。
刚好这时,一名叫“冯学永”的年轻人,来到李家做学徒。舅舅见这位年轻人踏实肯干,人又老实,便有意撮合,要将他招为上门女婿。
两个年轻人早已经认识,冯学永爱慕李秀英的端庄大方与漂亮,愿意成为李家的上门女婿。
婚后两个人过了一段十分甜蜜的日子,由于两人都十分勤奋,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一场意外的到来,打破了现有的平静。
1946年5月,冯学永从新集镇坐船回杨楼孜收割小麦,就再也没有回来,没给家里留下直言片言,音讯全无。冯学永“失踪”后,李秀英怀着身孕(第二个女儿)四处打听冯学永的下落。
后来有人告诉她,冯学永在过润河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生死难料。李秀英为此哭过几场后,心里从此坚强起来,和继父母一家靠小生意将孩子拉扯长大。
为了养活这个家,李秀英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无论是卖菜还是做农活,哪里有工作,她就去哪里。
从不挑三拣四,即便日子过得再难,她也从未想过另嫁他人改变这一现状。
有人曾劝她改嫁,找个男人,帮衬她把孩子抚养长大,这样她的日子就不会过得太艰难。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一直都在等着冯学永归来,她觉得靠她自己的双手,也可以把日子撑下去。正是这一想法,支撑着李秀英不断前进。
另一边,冯学永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发动起义,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干,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胜利,早日回家。
冯学永一边在硝烟中冲锋,一边思念着自己的妻儿,但他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保护好自己,奋勇作战,为了缓解自己思念的情绪,冯学永经常会给家里写信。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信件要么根本寄不出去,要么就是遗失在半路上,根本到不了妻儿的手中。
他只能先托人到家乡寻找妻子,可却始终没有打探到李秀英的消息。此时的李秀英人在何方?
其实当年,因为战乱的原因,李秀英被迫带着家中老人四处搬家避难。等到安定下来以后,回到村子中,却和冯学永擦肩而过。
1950年,当冯学永准备回乡寻找妻女时,朝鲜战争爆发,冯学永作为志愿军的一员,立刻放下行李背上装备赴朝作战。出发前,有战士劝他:“你在外打仗,家里还有什么人,可以跟上级说一下嘛。”
但冯学永摆手拒绝了,他表示:“没有国,哪有家,寻亲的事,等打完仗再说!”
冯学永跟随部队前往了朝鲜,成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在战斗中,冯学永作战勇敢,不断立下功劳,很快被委以重任,当上了连长。但当时福建沿海同样形势危急,于是冯学永又被调往泉州驻防,这里一样是前线。
1950年,也就是冯学永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的那一年。国内也发生了一场特大自然灾害,淮河洪灾,严重威胁了周边的群众安全和财产。
毛主席收到电报之后,对这个情况特别重视,当即指示政务院周总理,前来商量治理淮河水灾的方法,1950年12月治理淮河第1期工程,正式全面开工,而且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批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大学生等220多万社会各界人士,汇聚成一股洪流,前往各地赶往前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运动中。
李秀英的家乡正是治淮重点区域。她虽然生活困苦,但也深明大义,少年时李秀英在淮河的水灾中死里逃生,深知水患的危害,她作为一名女人,但仍然加入到了治淮运动中来。想要治理淮河,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他又返回了村庄,召集了村子里26个姐妹一起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一人扛一条扁担一只筐跑到报名处报了名。
当时的中国工业并不完善,完全没有治河所需的大型机械装置,因此想要治河完全靠的就是人力。
在寒冷的冬天,这些女人们在河边光着脚在河里清洗石头,她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极大热情让工地的男人都佩服。
修筑堤坝的工程量非常的大,为了加快进度,工人们都铆足劲的工作着。
李秀英工作起来仿佛拼命三娘,她后来回忆说到:“那个时候我们有干劲儿啊,我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细的扁担。到了夜晚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使劲反复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直到没了知觉,才能入睡。”
有一天中午,正在工地上干活的李秀英忽然倒下,并口吐鲜血,这把旁边的人吓坏了,赶紧送到医院。
李秀英从昏迷中醒来以后,不听医生的嘱咐出院,李秀英不管自己还在生病,心里只有工作,只想赶紧将堤坝修建好。
在她的影响与带动下,淮河治理水闸工程提前竣工。
在奋斗中她们的衣服破了,她们的脚磨烂了,甚至身上伤痕累累,但她们却没有一个人放弃。
很快,李秀英的励志事迹传到了当地政府那里,不久她便被评选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人物,《人民画报》还载出了她的肖像。由于李秀英在治淮工作中表现优异,不久她便被调到了水利厅工作。
1951年,李秀英作为劳动模范代表人物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会议结束后,李秀英被毛主席叫住,主席亲切与李秀英握手。趁着这个机会,李秀英将随身携带的本子拿出,请主席签名。
毛主席满脸笑意的点头答应,随后郑重的在本上签下大名。
后来,国家为了表彰治淮的功绩,就将1950年至1951年治理淮河的过程,拍成了纪录片,而李秀英作为劳模代表,频频出现在镜头中,所以在1952年纪录片上映后,在福建打仗的连长冯学永,在看到个纪录片后,一眼就认出了荧幕上的李秀英,忍不住嚎啕大哭。战士们问他原因后,才得知了那个特级劳模,竟然是连长已经失散了6年的妻子。
战友们震惊了,而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部队也立刻派人核实。此时的李秀英也已经调任安徽省水利厅工作。
面对失散6年的妻子,冯学永却没有了勇气。这有他的愧疚,有他的自卑,六年里妻子独自照顾孩子,六年里妻子受苦受累,如今已经在水利厅上班,她是否已经心有所属?这一切都在折磨着冯学永,最终在几经思考后,爱情终究战胜了怯懦。
在战友们的鼓励下,经历踌躇和犹豫之后,一封饱含相思与迟疑的信,越过万水千山,来到了妻子手中。
近2000个日夜的等待,李秀英终于获得了丈夫的消息,她的爱人还活着,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表露出自己的兴奋,这就是上天对她努力的,最大奖赏。
李秀英当机立断,放弃了自己在水利厅的“金饭碗”,带着家人来到冯永年身边,做起了随军家属,过上了和和美美的生活。就这样,夫妻二人终于实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
1969年,李秀英当选为南安县革委会副主任兼党代表,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1977年,冯学永和李秀英回到了老家安徽阜阳。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冯学永和李莲英的三代人中出了5名军人、3名军嫂,每当提起此事,李莲英就感到欣慰和自豪:“我们是真正的军人之家!”
1982年,李秀英正式退休了,普通老人可能这时候都会选择在广场跳跳舞或者下下棋之类的,但是她还是一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贡献。
她不仅做过社区的志愿者,做过国防教育讲解员,平日里在闲暇时间还经常会受邀到很多单位进行安全宣传,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讲授之中,她将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自己对参加治淮的激动心情都讲给了观众们。
她的传奇人生,她的激情岁月,她的爱国情怀,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去面对各种艰难困境。
谨以此文,向所有为国家奉献过的先烈们致敬!
他们对党无比忠诚,此生不渝。
我们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