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好人都有可能变坏
从各类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得知坏人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从坏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未必认为自己很坏,他们甚至会觉得这只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标志而已。
好人和坏人应该如何区别呢?其实这件事很难说得清,因为在某种条件下好人随时都可以变成坏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当一个人的善良不足以自保的时候。
他就会突然间觉醒,进而改变自身,以适应大环境。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它都会在社会结构中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只不过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成功,而有的人就算竭尽全力也只是维持温饱。
正因如此,后者常常会发出质疑,“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可成绩还是如此糟糕?”,“我已经为对方付出那么多了,可对方为什么还是不爱我?”,“我在工作上努力认真负责,为什么总是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心理学家看来,大多数人都会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套原则,而在原则之外的事或许违背道德,亦或是违反法律,所以他们并不会轻易的涉足。
一旦踏过这条红线,他们将会被道德感和羞耻感淹,进而不断的斥责贬低自己。
当然,成长环境传输给个人的道德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善良的品质会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多行好事。
可凡事都有例外,当一个人的善良不足以自保的时候,也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扭曲之际,无论是在他人的目光中,还是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里。
这些好人都会猛然间意识到善良并不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丝一毫的改变,甚至有可能被别人当成靶子,进而对其无休止的攻击,于是他们便会主动迎合社会,进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类好人从小接收到的观念都是非黑即白的,当他们抛弃了白的这个选项,便会一条路走到黑,坏到极致,尤其是在他们第1次做坏事得到了好处过后,更是会对坏极为上瘾。
2.在既有的规则中逐渐失去希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心理学家菲利普曾进行过一个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他找来了24名学生,并为其进行了角色分配。
这些学生在人格测试中都为正常水平,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化身为看守和囚犯时,彼此的性格和态度都相差无几。
然而随着实验的深入,阴谋,虐待,告密等情况纷纷出现,而这也就使得扮演看守的同学越来越暴躁,扮演囚犯的同学心里充满了仇恨,到后来他们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在做实验,反而对自己的身份深信不疑。
直到第5天,菲利普才正式决定撤销该实验,因为他无法眼睁睁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丧失掉自我。
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的性情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良和恶意也并非难以逾越,但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了太多压力之时,他很有可能做出恐怖的事情。同时也理解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人有两面性。
也正是因为扮作看守的同学拥有更多的权利,所以他们才把暴力视作正常行为,甚至想借此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制定更利于自己的规则。
现如今的网络媒体也是如此,网暴者都认为自己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对言行加以约束,当身份隐藏在网络背后,这些生活中的好人便有可能在网络上变成一个坏人。
3.契机式的催化剂。
达尔文认为能够存活下来的生物都经过了大自然的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是那些反应最快的个体。
然而巨大的变化对个体而言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那些对个体的重大创伤和巨大打击,很有可能让他在一夕之间改变性格,进而走上极端之路。
很多社会案例皆是如此,当一个人感受到了来自周围人的恶意和环境的丑陋后,他便会怀疑自己,怀疑整个环境。
既然环境污浊,他也就没必要坚守本心,继续善良了,如此一来,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斯坦福监狱
斯坦福监狱实验完整版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这个问题几乎很难回答,那么我们反过来问:好人为什么是好人?很简单,因为好人心里那根“底线”摆的位置很高,一般情况下触碰不到。
既然这样,如果我们强行把这个底线给拉下来,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斯坦福监狱实验
蒙面电击实验1969年,美国斯坦佛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开启了对“邪恶心理”的研究。在正式实验之前,他先做了一项名为“蒙面电击实验”的测试。
他找来了一批互不相识的女大学生,随机分成了两组。然后将第一组带进了一个昏暗的房间里。要求她们必须带上头套,穿上白大褂,每个人只能露出两只眼睛。
斯坦福监狱实验
随后,津巴多命令其中一名女生对另外一名女生实施电击。随后,电击声响起,除了“施暴者”以外,其他人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情况。
另一边第二组的流程也是如此,只不过她们所在的房间里灯火通明,并且没有蒙面,也没有穿白大褂,胸前还别着身份名牌,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身份。
当然了,这两组女生中并没有人挨电,被电的其实是津巴多的倒霉蛋助手。不过有一点区别,在第二组实验时,助手假装大喊大叫、泪流满面,十分夸张地在地上打滚,似乎她正在经历很剧烈的痛苦。
结果发现,第一组女生按电钮的次数和频率,要远远超过第二组女生。并且每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斯坦福监狱实验
是不是有点细思恐极,但这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恐怖实验才刚刚开始。
创造出一个恶魔1971年夏天,斯坦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次“世纪心理学实验”。在之前的实验中,津巴多得到了一些启发,这次他准备“玩把大的”。
首先,津巴多找来了24名实验对象。这些人均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优秀,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签订实验协议之后,他们就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扮演看守,另一组扮演囚犯。
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是这样跟他们说的,只要他们能坚持14天的实验,那么这段时间的每一天都会给他们15美元的报酬。
为了实验的真实性,津巴多特意邀请来了真实的警察,让他们对“囚犯”进行逮捕,将他们送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地下监狱”。直至此刻,实验看起来还很正常。
扮演看守的同学这时候还会跟扮演囚犯的同学聊天,讨论着那笔丰厚的报酬。
不过,这时“监狱”颁布了新规定:囚犯们看到看守必须称呼“长官”,看守看到囚犯必须叫编号。
斯坦福监狱实验
但是,囚犯们这时还是不以为意,整天嬉笑打闹,自由散漫。而看守们这边却慢慢地进入了状态。
他们无师自通地制定了一系列监狱里的惩罚规则,比如大半夜把囚犯们叫起来报数。如果囚犯们不好好表现,就会被要求做俯卧撑、青蛙跳。如果还不服气,就会被要求扫厕所,干不好就不给吃饭。
如果囚犯们想要反抗的话,实验场地内事先给看守配备了警棍和灭火器,可以对他们起到有效压制。
囚犯们在经受几次惩罚之后,就变得乖巧起来,一心只想着完成实验,再也不惹是生非了。不过,看守们却不这样想。
斯坦福监狱实验
人性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扮演看守的学生越来越变本加厉。即使这些“囚犯”并没有犯错,但他们还是会寻找各种理由惩罚他们。
为了验证自己在囚犯们心中的权威性,他们有时在大半夜就会吹起床哨,然后让囚犯们起床排队,命令他们做俯卧撑。为了增加惩罚力度,看守还会骑在囚犯们的身上。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不干了,纷纷表示抗议。他们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们进来,要求看守们向自己道歉。
可这些看守哪儿会管这些,拿起灭火器朝着囚犯身上喷。扒光囚犯的衣服,揪出带头的囚犯关禁闭,回过头来吓唬其他囚犯。
斯坦福监狱实验
看守把这些囚犯中的三名表现较好的单独关在一起,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吃更好的饭菜。然后再把带头捣乱的三个也放到优待的房间里,让囚犯们以为这三个人是故意告密的。于是,一股不信任的气息就开始在囚犯们之间传播。
后来,有看守无意间听到了囚犯们越狱的传言,于是就把囚犯的脑袋套住,然后将他们转移到其它的牢房。在这之后,看守对囚犯的惩罚更加残酷,经常不让他们休息,让他们做各种卑贱的工作。
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六天,一名前来参观的博士眼睁睁地看到了这一幕:犯人的脚被拷在了一起,脑袋上套着袋子,被看守吆喝着在厕所里跑来跑去。他感到很震惊,就跑去向津巴多抗议。
津巴多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随后终止了这个实验。但是在这之前,已经有50人参观过这个监狱,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意见。
不要让任何人有可以作恶的机会。即便他是天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随时都有可能堕落成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