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氧化三铁
1992年的北京,一名游客在参观故宫时偶然发现了一起灵异的事件,她看到有一排宫女齐整的坐在故宫的红墙上,走近看时,她们却又都消失不见了。这让游客非常疑惑,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议论!
1992年的北京,微雨绵绵,雷声隆隆,不时有闪电划过天空。即使是这样恶劣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游客前来参观故宫的脚步。
故宫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不少游客都纷纷拿起手机,想将这金碧辉煌的场景记录下来。
然而,一位游客在拍照时却偶然发现了一件灵异的事情。她看到一排宫女的身影出现在对面的红墙上。
这名游客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她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真的没错!旁边的许多游客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然而,当他们走近查看时,那些影子却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后来这件事被迅速的传播开来,在社会上也引发了大量的猜测和热议。
人们都想知道,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故宫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据称,那段时间北京市的市民甚至不敢在夜晚出门散步。
为了寻求真相,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专家认为,影子的出现可能与故宫墙面使用的朱砂粉刷有关。
因为朱砂中含有大量的四氧化三铁,这种物质是一种常见的磁性材料,具有导电性和亚磁性,在磁带录像机中常被使用。当闪电击中故宫的墙面时,四氧化三铁可以折射出过去的影像。
类似的现象并非只在故宫出现,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相同事件。例如,被人们称为“鬼谷”的马沃山谷,每当雷雨交加时,里面中会传来仿佛战场厮杀的声音,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人影。研究人员发现,马沃山谷中含有大量的磁铁矿,所以才会引发类似的现象。
然而,也有人对专家的解释提出质疑。这一波人认为在1992年之前,故宫进行过多次修复,包括墙面的粉刷。虽然明清时期的墙面确实使用朱砂粉刷,但新中国成立后,墙面粉刷的颜料已经改变,四氧化三铁的含量并不高。这使得微量的四氧化三铁难以产生折射影像的效果。
针对这两种争论,又有人提出了第三种看法:他们认为那张照片实际上是后期制作的。
根据他们的分析,那张照片上的四个宫女并非在故宫拍摄的,而是由一位外国摄影师在1910年采风时拍摄的北京街景。然后,某些人有意将这四个宫女的形象剪裁出来,并粘贴到故宫的红墙上,通过后期处理制造出那种诡异的氛围。
那么为什么故宫宫女影子的事件会被广泛传播呢?事实上,这与当时热播的一部电影《剪影》有关,电影中描述了宁王府侧福晋的影子被红墙折射出来的画面。电影播出后,一位来自广西的记者将其改编成了小说《王府怪影》,并在《广西日报》上连载。
也就是说,关于朱砂墙面折射出鬼影的情节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人为创作。
当时的社会大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文字识别能力也有限,再加上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很容易将这些人为创作的故事误解为真实的“灵异事件”。
当然,这也与故宫自身的历史底蕴和神秘气息有关,人们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恐惧往往使得这种所谓的“灵异事件”广为流传,并引起极大的关注。就这样,即使到现在,关于朱砂墙面的怪谈这个谜团对人们依然充满着神秘和诱惑力。
其实,这个传说的起源和广泛传播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于一种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那就是对未知的好奇和恐惧。人们倾向于解释那些无法理解的现象,而当这些现象与恐惧和神秘相结合时,它们就会变得更加吸引人。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无法解释的事件仍然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原因。
作为一个充满文化而又神秘的地方,故宫成为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存在。当故宫里的传说被人们传播和讲述时,它们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故宫的看法。
但是对于故宫的探索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所谓的“灵异事件”,而不是盲目恐惧和猜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故宫、了解它的历史和真相。才能更好地探索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它的真实面貌。
四氧化三铁俗称
文
张墨
编辑
林画
《飞狐外传》中有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描述,主人公胡斐身中碧蚕毒蛊、鹤顶红、孔雀胆三种剧毒。
《药王神篇》上说得明明白白:“剧毒入心,无药可治。
毒手药王的弟子程灵素,为了救自己一直暗恋的大哥,用嘴将胡斐身上的剧毒吸了出来,自己却身中剧毒而死。
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在临死前设下连环计,用七心海棠蜡烛将师门败类石万嗔、慕容景岳、薛鹊三人算计而死。
每当读到这一段,都会为程灵素所感慨。她与金庸小说中其他的女子完全不同,没有出众的长相样貌,但是却冰雪聪明又坦荡宽容!
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子,与她相比,其他女主只能算是耍小聪明。
我们为程灵素的死感到悲伤的同时,心中也在疑惑,她身上的其他毒物或许是金庸杜撰的,但鹤顶红却让我们觉得耳熟能详。
那么,古人常说的剧毒“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毒药?到底是不是丹顶鹤头顶上的一抹鲜红?这种毒药就真的无药可解吗?
让我们一一解答:
到底什么是鹤顶红
一听到鹤顶红这三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见血封喉的毒药。
不仅仅在飞狐外传中,很多武侠作品和古装的电影电视剧中都频繁出现这种毒药。
这个名字会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丹顶鹤头顶的那一抹鲜红,那到底鹤顶红是不是取自仙鹤头顶呢?
其实在古代,很多人确实认为丹顶鹤头上的“丹顶”是一种剧毒物质。因为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越是颜色鲜艳的动物就容易具有剧毒。
其实这种认知是没有错误的,颜色鲜艳的动植物确实容易有毒,那是在进化过程中所进化出来的“警告色”,既为了自保,也为了更容易捕猎。
此古人将颜色鲜艳的“丹顶”称为“鹤顶红”或“丹毒”,也是合理的。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入口即死的剧毒。
但事实上丹顶鹤的红色头顶,其实是没有长羽毛的裸露皮肤。幼年期的丹顶鹤并没有这种红色的头顶,这是丹顶鹤成年以后,在激素的作用下,裸露的皮肤色素沉着的结果。
经过化验,这些皮肤组织并没有任何毒性。因此丹顶鹤是不具备毒性的,相反,鹤肉、鹤骨和鹤脑都可以入药,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比方鹤脑,可增强目力。
当然了,现在的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家绝对不可以为了它的药用价值就去捕猎。
那既然鹤顶红不是仙鹤头上的丹顶,那它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呢?
其实鹤顶红指的是红信石,也就是提纯不充分呈红色的的砒霜。
红信石又称红倌、红砒,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三氧化二砷的天然矿物,古人通常以此作为原料来加工砒霜。
天然的红线石通常是红色的,有些也会略带黄色或者红色的彩晕,而且因为通常是带有笔直的纹路,所以看上去非常好看。
之所以把红信石说成鹤顶红,一是因为古代由于把人去世称之为驾鹤西去,因此仙鹤还有冥界接引的说法。二是因为毒药经常用来毒死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需要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来突显其不凡。
比如毒死南唐后主李煜的那杯毒酒,被取名为“牵机”,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主要就是因为死的时候,头部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
“牵机”这样一个名字听起来既恶毒,但又符合李煜这样一个浪漫帝王的形象,可实际上牵机巨毒指的就是中药马钱子。
这种药材过量服用会破坏中枢神经,导致身体抽搐最终呼吸麻痹而死。
这就是重要人物和普通人的区别,如果毒死一个普通的下等人,那杀他的药就是“马钱子”,而毒死李煜的药就必须叫做“牵机”。
鹤顶红是同样的道理,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所用的药就可以称之为砒霜,但慈禧害死光绪用的药,就应该叫“鹤顶红”了。
砒霜的药用
既然砒霜是剧毒,那为什么自古以来直到现代砒霜还在大量的生产呢?其实古人对于砒霜的认识非常久远,最早对于它的应用,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宋代的《开宝本草》中就对砒霜的描述——“不可久服,能伤人”。
《本草纲目》中也说:“信石,人言,生者为砒黄,炼者为砒霜。”
清代的陈元龙在自己的《格致镜原》卷三十四中描述的最为详细:“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为隐信字为人言。又言此乃锡之苗,故新锡器盛酒日久能杀人者,为有砒毒也。”
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疑惑更深了,既然明知是毒药,为什么还要允许生产?
这就要从两方面来解答了,首先毒药在古人看来先就是药材。毒本身就是药,《周礼·医师》篇中曾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其实,从比较古老的中医观念上来说,“毒”本身就是药,“毒”和药是不分的。严格起来解释“毒”应该指的是更为猛烈的药材。
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毒和药才逐步分开,但中医思想中一直有着化毒为药的说法。这种思想也逐步的成为了后世人所认为的“以毒攻毒”。
东汉末的“五毒之药”里面就有砒霜,后来许多丹方和药方也多与砒霜有关。
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就记载了一味太一神精丹方,这个方子是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砒霜治疗疟疾的有效方剂。
太一神精丹方中,首先要利用慈石从雄黄或者雌黄中制取砒霜。磁石其实就是四氧化三铁等氧化剂,而雄黄和雌黄其实就是含砷的两味药材。
在服用的时候,取微量的砒霜用枣泥配成黍粒大小的丸剂,最初服一丸,如不愈服一丸半,如仍不愈,以后日增半丸,至治愈为止。
实际上这就是利用砒霜的毒性来杀灭疟原虫,而枣在其中起到了活性剂的效果。
其实在18世纪的欧洲治疗疟原虫时所采用的“孚勒氏液”,与孙思邈的药方几乎相同,也是用砒霜和重碳酸钠配成的亚砷酸溶液,却比孙思邈晚了足足1000多年。
十三世纪末梅毒传人我国之后,砒霜又被用作驱梅的药物。
明末陈司成著《霉疮秘录》,倡用含砷的驱梅剂“生生乳”,取得较好的疗效。
“生生乳”是以砒石、朱砂、食盐和氧化剂硝石、绿矾等升华而成,所得升华物其实就是砒霜混合物。
这种无机砷剂的疗效,自然不能与治疗梅毒的特效药有机砷剂“胂凡那明”相比。但是“胂凡那明”发明出来已经是1907年了,比“生生乳”晚了二百六十多年。
而且像砒霜之类的砷化物还作为农药和杀菌消炎的制剂使用。生活在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用砒霜来给病人进行消炎,而中国更是在汉代就把砒霜当做灭鼠药和杀虫剂。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阜涂之山……有白石马,其名曰譽,可以毒鼠。”譽石,就是天然的红信石。
多用的“鹤顶红”
除了把砒霜当做药用以外,在中国古代它还有很重要的第2个作用,那就是炼丹。
汉初的《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人食譽而死,蚕食之而不饥。”
当然这些炼丹用的并不仅仅是砒霜,严格来讲是砒霜等同类的砷化物。
比如中药中常用的雄黄、雌黄、砒石等都是砷化物,砒霜的成分是三氧化二砷,雄黄和雌黄则是二硫化砷和三硫化砷。
雄黄和雌黄我们应该更加熟悉,看过白蛇传的都记得,白素贞引用了雄黄酒之后现出了原形。雄黄之所以对于毒蛇有克制,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主要靠的就是砷的毒性。
雌黄我们就更熟悉了,由于颜色鲜亮,雌黄被用于制作颜料。
古人在写错了字的时候,会把雌黄当做修改液进行涂抹,因此就有了“信口雌黄”这样一个成语。
但雄黄、雌黄和砒霜更重要的是用来炼丹,葛洪的《抱朴子》第11卷《仙药》中就有,关于雄黄提炼砒霜的方法——
又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
这“引之如布,白如冰”的东西其实就是砒霜,也就是三氧化二砷。这其实就是通过硝石、猪油和松脂,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可以提炼三氧化二砷,也可以提炼单质砷。
有了砒霜这一类的砷化物,古代的炼金士就可以制造他们所谓的“仙丹”或者是人造的“金银”了。
“仙丹”我们就不用说了,大多都是有毒物质,古代不止一个帝王,都是丧命在这些东西之下。
这里主要讲一讲人造金银,虽然发明这些东西的初衷不同,但却在中国化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砷可以使铜变成金色或银色,也就是制作铜砷合金。当较少的时候,铜就会呈现金黄色。当含锌量超过10%的时候,铜就会呈现银白色。
当然,如果不使用铜,而使用成本更高的银,也可以将银炼成所谓的“金”,或者在银的表面进行“镀金”,这也就是所谓炼丹师或者道士们点石成金的由来。
关于用砷将“铜”炼制成“银”的做法,唐代炼丹家金陵子的《龙虎还丹诀》一书有详细记载。
他们先用砒黄、雌黄等为原料制成精制砒霜,然后将砒霜溶于熔融的铜中。再加入木炭,氧化砷或者硫化砷,还原为单质砷。单质砷与铜作用就成为了白色砷铜合金,外表上看非常像是“白银”。
记载中还特别指出,砒霜要分数次加入,并须按到铜汁的下层,立即“以炭搅之”,这样显然可以防止砒霜气化逸失。
宋人何蘧的《春渚纪闻》也有一段相似的记载——
兰陵人薛驼将砒粉用枣肉制成圆球,投入铜汁中,以硝搅之,就成了人造的银。
这种方法中的枣肉,同样是为了防止砒霜挥发,同时在枣肉碳化之后也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
当然了,这样的“银”是很容易被认出来的,不能真的当做白银去使用。但是在宋元以后,这种含砷铜被称之为叫“白铜”,被当做铜镍合金的同等产物。
古代薰制金属表面使产生砷化层的工艺也传下来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到用砒“染铜”的方法。
至于制造人造“金”的手法,直到现在国画家还用此法制备绘画用的“金粉”。
简单来说就是烧雄黄来薰制银箔,银铂慢慢就变成了金黄色,然后再研成粉末。
不过这种“金粉”并不能长久,时间一长就会因为砷的挥发而变成原来的银色,不象砷白铜那样稳定。
对于砒霜,我们通常是谈虎变色的,更不要说名字变成了鹤顶红这样的毒药。
但是毒药也不一定都是可怕的,砒霜作为重要的生产物资和药品,伴随着我国的整个历史,不应该因为砒霜的毒性就对他避之无恐不及。
就像著名的“百草枯”,如此高效廉价的除草剂,居然是被人当做毒药喝到停产,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了呢?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五大毒药考 周利 兰台世界 2011-04-01
传说中的武侠小说与影视中常见的生物学错误 林三睦 生物学教学 2002-11-25
古代九大毒药 文史博览 2010-04-05
砒霜: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大官人 现代保健 2008-07-15
四氧化三铁的化合价
四氧化三铁中铁的化合价有2/3的铁原子是+3价,1/3为+2价。
四氧化三铁中铁的化合价不一致,在一个四氧化三铁“分子”中(四氧化三铁是离子化合物,实际上没有分子存在,这里是以分子做个比方)有两个铁原子是+3价,一个铁原子是+2。
特殊原子团:
硝酸根NO3?:-1价
亚硫酸根SO?2?:-2价
亚硫酸氢根HSO??:-1价
硫酸根SO?2?:-2价
碳酸根CO?2?:-2价
氯酸根ClO? ?:-1 价
氢氧根OH?:-1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