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知道这句话吗?又是从谁那里知道的?
原来这句话是一句犹太格言,后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之后才被我们熟知。
米兰·昆德拉是法国著名作家,小说家。 他于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在今天去世。
他以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为著名。这部小说看似写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实际却是一部哲理小说。
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到对一系列人生问题的思考中,如轻与重、灵与肉等问题。许多内容难以参透,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它无疑是一部经典作品。因此作品,昆德拉蜚声文坛,被许多国家的读者认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写出了人类一个规律,及对生命和人类世界的深刻感悟。
因为人类自作聪明,自身卑微渺小又微不足道,所以人类思考的越多,越以为自己了不起,越发现被上帝愚弄,越事与愿违。这是人类的怪圈,是人性无法突破的悲剧,是人生永恒的悲剧。人类永远无法超越自身。
此外昆德拉还有许多作品为我们所熟知,比如《玩笑》《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朽》《无知》等。
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可以通过重温作家的经典,来怀念他,传扬他。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深入地走进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世界。
人类一思考就会发笑是谁写的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分享和转发,并点击上方“小言宋詹詹”订阅关注
注意看封面的迷宫图里,一只老鼠和一张人脸
01 一项打造超高智商的科学实验
深夜读完丹尼尔·凯斯的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忍不住泪流满面。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查理.高登的低智青年参与了一项科学实验,逐渐变成超高智商,却最终又回到低智状态。整个故事的讲述,都用查理第一人称的“进步报告”来呈现。
刚开始读时觉得很新奇。“近步报告”,“如果你便匆明你就会有很多朋友可以说话。你不会都是一个人感到孤丹。”
从那些错字连篇、没有标点又单薄短小的表述中,你得以从“俯视”的角度,窥见一个低智人士眼中的世界:啊,他对于事情的理解竟然是这样的。
但你也会因此对低智却勤奋的查理充满怜爱和同情,并对即将在他身上发生的科学奇迹和人生反转充满期待。
文字反映思维水平——查理的智商逐渐发展到正常人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大大进步。
很快,查理获得了超高智商。“语言有时是一种障碍,不是通路。说起来很讽刺,我现在竟然是落在智识藩篱的另一边。”
艰深的科学研究对他来说易如反掌,报告里长长的复杂难句和逻辑缜密的表达已经流露出哲学家的味道,现在的他,在认知上,已经站在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然而在我看来,查理人生的高潮却并不是故事的高潮,故事的高潮反而是在最后才到来的:
此前这项实验的实验对象老鼠阿尔吉侬曾同样在一段时间中显示出智商的突飞猛进,但此后,问题逐渐暴露,比如动作不协调和攻击性,它的智商逐渐退回原水平,最后死去了。
而作为第一个参加这项科学实验的人类查理,在他身上,相似问题也慢慢出现了。渐渐地,查理不再能读懂不久前还能一目十行的书籍,有些研究,明明是他自己写的,但此时他不再能理解。
对于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他的感知也逐渐回归迟钝。
所有这些,都是从他的进步报告中看出来的:文字再次变得简单笨拙,标点符号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错别字,很多很多错别字…
更残酷的是,这个过程,是查理能够预见的。他想否认逃避,却又无法逃避。他在报告中说,自己捧着一本“蓝色封面”的书,还隐约记得当时读它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感觉,但如今,已经读不懂了。
但他依然努力地读和写,像从前一样努力,希望能留下一些智商和技能,“不要把一切都拿走”——他在报告中祈求命运。
02 只有聪明人才配是人吗?
智商重要吗?当然。
毋庸讳言,它是生而为人最重要的自然天赋,是人和人之间最残酷、最明显又最难以弥补的差距。
查理在很小的时候就暴露出了智商的问题,妈妈罗丝做了很多努力,那种焦虑和痛苦让人动容:“他不是笨,他只是懒。”她拒绝承认他低智,反复教他,强迫他,骂他,甚至打他,只是为了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
但很遗憾,查理并不像她认为的那样。
之后,查理有了妹妹。妹妹是个正常孩子,妈妈对查理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讨厌、排斥,甚至是提防,要把他送走,不让他靠近小女儿。妹妹也因为有这样一个哥哥,在学校里被人嘲笑捉弄——更别提其他人对于查理本人的恶意了,他们逗弄他,欺负他,肆无忌惮地拿他开玩笑。当时查理甚至觉察不到,直到他变聪明之后,才发觉那些行为里满满的恶意。
科学家们也是一样,比如尼姆教授。查理变聪明后,远远超出他的智商水平,他心存嫉妒,认为查理抢走了自己的风头。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查理发现,那些医生、科学家、学者和教授,他们的水平不过如此,也只是普通人,不过比普通人更专业一些而已。
尼姆教授一直把低智的查理和高智商的他区别对待,认为“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人,甚至并不认为低智的查理是一个“人”。
而变聪明后的查理,又何尝没有隐隐地变得傲慢而高高在上呢?当他发现某个教授竟然只懂英文、法语、德语,却不懂梵语和日语时,他甚至非常惊讶:怎么可能连这都不懂呢?难道不是很简单吗?会读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
短短的时间里,他已经忘了曾经的自己是怎样努力地想要学懂那些简单的英文单词,想读懂书里的意思,学会标点符号的用法。
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没有人能把自己的脚穿进别人的鞋子。天赋好的人,大约不会感恩自己被上天厚爱,而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同时觉得低智商或低技能的人笨、懒,自己和他们存在代沟、难以沟通。
傲慢、不屑、隔膜由此而生。
但问题是,低智商就不配做人吗?
“如果没有人性感情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当一个人笨过,变聪明过,又再次变笨,他才会更深切地感受人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并不是“聪明”,起码不全是,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善良、友好、阴暗、复杂、朋友、爱人…在思想的乐趣和智性享受之外,这些才一起组成了一个人。
查理身上最动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是聪明吗?
不是,而是那种想要“变聪明”的全力以赴。他始终特别努力,想要知道书里那些知识和道理,想要自食其力。
当意识到变回低智的结局无可避免时,他也并没有自我毁灭或自暴自弃,在失落和反差之下,在由光明再次步入黑暗的那短短路途里,他选择更努力地读书和记录,希望能够多少留下一些什么。“做点什么就一定比不做什么要更好。”他甚至回到面包店,试图继续从事他曾经干过的那些低端工作;他回到低智学校,试图重新学习。
直到最后,他都是热的、温暖的,对人世间、对智慧、对那个他曾经幸运抵达却无法再次触及的世界充满希望和爱,还叮嘱给阿尔吉侬——那只与他有着相似命运的老鼠,献上一束鲜花。
直到这里,我才领会了整本书想要表达的东西,它不是部反转爽文,而是一曲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悲歌;不是对高智商的追求和对科技的无畏拥抱,而是对复杂人性和意识的分析,是对原生家庭的回望,是对人性而不是智商的歌颂。
03 哪怕只是片刻光明
但同时,我也不赞同把这个故事解读成一篇反科学的心灵鸡汤——告诉人类不要去发展科技、不用去追求“聪明”,只要接受命运、体会人间温暖就可以。
智商这事是很现实的一个东西。
查理很笨的时候,面包店里的老板和同事都罩着他。后来他变聪明了,看出了同事的把戏,正直地予以揭穿,于是失去了友谊和这份工作。当然,那时的他的确也不再需要这份工作了。
查理喜欢的爱丽丝,原本也喜欢查理,却也因为他一度过高的智商而不愿再和他交往。
而到了最后,他又变笨了,却重新获得了工作和友谊……
这其中当然有温暖的人性闪光,但却又是微妙复杂的,夹杂着某种优越感和同情。对于远远高出自己的人,往往人们只能敬而远之,不会成为朋友。
是的,幸福的确不取决于智商,但更不来源于安于蠢笨,它应该来源于像查理那样的勇敢抗争和追求。
“无论我的下场如何,我对那些尚未出世生命的帮助,已等于让我活过千百次正常的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白老鼠阿尔吉侬和查理,是所有科学家、哲学家、所有聪明和不聪明的人,以至全部人类的共同命运和象征:努力地实验、探索,与受损的大脑、与基因和命运、与上天设定好的道路和漫长的进化淘汰机制作战,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多了解几分造物的秘密,获取多一点自由。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的斗争是无谓的?
故事将近最后,查理在读的书是《堂吉诃德》。那时候,他的智商已经退化,只能读懂最表面的意思,隐约觉得还有其他更深的含义,但已经无法挖掘出来。
这本书在故事里恐怕也并非凭空出现。堂吉诃德对抗风车和羊群的行动滑稽好笑,但塞万提斯写到最后,种种荒诞已有了可以另行解读的意味,作者的态度已从戏谑转为严肃。
查理和阿尔吉侬参与的这项科学实验可以说失败了,但又没有失败。它的意义在于,人类在探索自我潜能的边界上,又往前走了一步。
查理自己也并不后悔这段经历,相反,他很珍惜。正是在那段短暂的时间中,那些名著和经典,那些前沿的科学研究和理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奥秘,在他面前展开如同一张白纸,没有门槛。
他回到了原生家庭,见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妹妹,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创伤和遗憾;他甚至第一次尝试了爱情和性的滋味。像他曾经梦想的那样,他变聪明了,知道了很多道理…
故事中多处使用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人在从黑暗步入光明时,以及从光明回到黑暗时,都会感到痛苦。但即便如此,查理还是会庆幸自己曾经拥有过光明,而不愿意一生在蒙昧的黑暗中度过,哪怕只是片刻,哪怕那意味着注定失去的痛苦。
而这个过程,也是人生的写照:婴儿时期什么都不懂,老年后再次变得痴呆迟钝。无论是体力还是智能,我们都注定要衰落和失去。但有意义的,不正是这个过程吗?我们和查理.高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在末尾,查理在报告中这样写:“如果你让别人朝笑你你就比叫容易有朋友。我要去的地方我将会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如果你有机会轻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坟上。”
把花束送给阿尔吉侬,送给查理,送给所有不够聪明却从未放弃的人。
(完)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微笑是什么含义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语,出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其本意是嘲笑人类的自作聪明,并提醒人类需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关于这句话,还可以有更深入的解释。
西方文明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的掌控者,所以人类所做的一切在其眼中都一目了然,人类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也都已在其预料之中,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早已在其预先编写好的程序之中,无可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