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我认为都是自己屁股不干净,怕成了对号入座的典型,刀郎的一首歌胜似那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章,圈内人士吓得发抖,人人自威,生怕占边,如此,此时此刻又有哪个敢出头露面对号入座呢[灵光一闪]老费书架
刀郎事件热议不断,圈内大佬为啥鲜有人说话?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全文
万国公墓
王铎回忆录《一蓑烟雨》157:
王铎 著
十一、早霞落英:万国公墓的故事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重浪,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破四旧”运动。文章中提出,要“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看官,要“破四旧”,得先弄清楚什么是“四旧”。尽管报纸上说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可落到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想法也不尽一样。
比方说我的父亲吧,他当时才三十八岁。他就认为,我们家有好多东西,都属于“四旧”,必须丢掉、砸烂或销毁。他被历次运动搞怕了,所以对于破“四旧”,态度非常坚决。
我家有一个楸木圈椅,后背档板上有雕花,可以折叠,人坐在上面很舒服。他就认为这是“四旧”。我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这是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的产物,与艰苦朴素格格不入。
还有父亲在旧社会定做的几套西装,他也翻箱倒柜地把它们找出来,称这更是“四旧”,叫我千万别出去说。按他的说法,这些西装以后不可能再穿了,穿出去就是修正主义,更加危险。应该把这些西装剪成碎布,将来擦桌子、擦皮鞋、做鞋垫子用。对于西装裤子,也要将裤脚的翻檐剪掉,改成现代裤子的样式等等。
一个礼拜天的上午,他和我母亲把这些东西从皮箱当中翻了出来,抓起剪刀就要剪。母亲一看,不愿意了,她说:“这衣服碍着你什么事了?好好的,非要把它们剪了不可。”
父亲说:“这是解放前的旧文化、旧风俗留下来的东西,是‘四旧’,不能要。还有,要是让邻舍百家知道了,就会给我戴大牌子、揪斗……”
母亲厌恶地白了他一眼,说:“你这种说法是上纲上线。谁告诉你这是‘四旧’?你们电业局的人也认为这是‘四旧’吗?不能这样乱联系。是啊,现在不兴穿西装了,洋人的那一套也过时了。可是,这在当时都是花了很多钱的,不能听着风就是雨,说不要就不要了。”
父亲听我母亲这么一说,感觉也有道理。毕竟,这是他自己心爱的衣服,他怎么舍得剪成碎布片呢?可是,父亲的胆子特别小,生怕在穿衣戴帽上出了政治问题。最后,父亲说:“那就把西装的上衣先藏起来,裤子可以改改,将来让铎穿吧。”
看官啊,你不要笑,这不是天方夜谈,这是当时的现实。结果,过了没几天,大街上就有焚烧旗袍、大褂和礼帽的了。还有搬着自家的陶瓷帽筒、古代花瓶、水银大镜子和粉彩的陶瓷肥皂盒什么的,哗啦哗啦地在大街上乱摔的,都不心疼。
上学路上,只要你路过垃圾箱里,也能见到不知谁家扔掉的破西装、乱领带和皮大衣什么的。有些古代的线装书,一堆一堆的,也被当做“四旧”,在路中央焚烧起来,一时火光冲天,久久不灭。
烧书烧纸都是一样,看看已经烧成一堆灰了,火都灭了,还冒着烟。可只等一阵凉风过后,火苗就又燃烧了起来。火光摇摇摆摆,招来了很多看热闹的人。
出于好奇,我曾在汶上路和邹县路街口的火堆旁,用木棍翻检过这些线装书。我发现,那里面除了医书,就是诸子百家的学问书,还有不少家谱、名人字画等等。当时只觉得烧了可惜,但一本也不敢往家拿。
有一本被刚刚烧去了一条边儿的小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看,书名叫《喜钱歌》。我于是蹲下来,拿在手里翻着看了看,感觉甚为可笑。
还记得都是竖版印刷的,第一页就写着这样的话:“钱钱钱,鬼神笑开了眼……世上无人不喜钱……”
此书没几页,全都是韵文,像《增广贤文》那样。里面的词句特别低俗,让人感觉肉麻。粗暴粗地看了两页之后,在我起身的时候,也把它给扔进火里了。呵呵,这种财迷书,是哪个龟孙子编的?我在心里哭了一句。
父亲等把家里全部搜刮一遍之后,感觉没什么“四旧”。这下,他算是放心了。可等到他有事要出门的时候,低头一看手表,就又不敢出门了。
母亲问其原因,他指指自己手腕子上的一块黑盘瑞士表,一时犹豫了。
母亲说:“你真是大惊小怪,这手表也算‘四旧’?也不敢戴了?”
他一时语塞,自己不能判断。
于是,父亲就把手表锁进了抽屉里,不想再让别人看见。
又过了没几天,晚上吃完了饭。父亲就将火钩插进炉膛里,一边烧着,一边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刮胡刀。
父亲的刮胡刀是美国货,外面有一个很精致的黑塑料盒,里面都是组装件。只见父亲拿着小黑塑料盒在我面前晃了两下,声称要把盒上面的“英文码子”全部烫了去。
我说:“这又是为什么?”
他指指盒上的英文字,叫我看。
我将头凑上去一看,发现有“USA”三个英文字母,心里也咯噔了一下。
只见他抽出彤红的火钩来,在空中晃了两下,便嗞——嗞——嗞——地把正面的徽标和两行英文给全烫去了。然后,又把盒子反过来,嗞——嗞——又烫了两下。这下,父亲没心事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看官,你知道父亲那时到底是在怕什么吗?他是怕突然有人来抄家。那些在大街上烧的“封资修的黑货”,大多都是红卫兵抄家抄出来的。所以他整天睡不着觉,整天家担惊受怕。
我在旁边看着父亲的这些所作所为,一时很不理解。因为我们是一个新家,刚刚搬来没几年,家里确实没什么东西。就是这些破家当,院子里、学校里、电业局,谁不清楚?谁不知根知底?还用得着这么害怕吗?
母亲倒是个心胸豁达之人。你看——她坐在张奶奶的葫芦架子底下,笑着对我说:“你爸爸这人,生怕掉下树叶来打破头,从年轻时候就是这样。别管他,呵呵呵呵……”
又过了几天,父亲一早就戴上手表了,他开心地说:“听说电业局的局长,也戴着外国表。手表这东西,就是掌握时间的,也犯不了什么罪。呵呵,谁要是不让戴,顶多给没收了。”
母亲看着父亲上班的背影,暗自发笑。
看官,你也别说那个时候戴外国表就一准儿没事,谁也没有前后眼。在中山路上的拍卖行里,外国表一片一片的,都是那些胆小的人,五块十块钱的当掉的。还有成堆的外国牛皮大沙发,也是给几块钱就当掉的。许多人都去那里看稀罕货,没人购买。
那个时候,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沾上“封建”和“洋”,也不管你是祖传的和外来的,统统都被视为“四旧”。连金银珠宝、首饰、镯子,就连小月孩儿的长命锁,也都算是“四旧”。
那个时代,你就拿它没办法,没地方讲理,也没人听你讲理。难怪坊间有人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比如在我的姥爷家,也有一只八角外国挂钟,是个正宗的日本货,姥爷就瞒不在乎。他说:“咱们现在用的日历和时间,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你能把它改了吗?以后咱们国家的作息时间,都改用时辰?是吧!”
哎,你别看,我姥爷到底是有文化、懂科学,他看问题的角度还真的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他并不怕。
父亲听了姥爷的这一席话,也只是搐搐脖子,露出一丝微笑。
又过了没俩月,“封资修”的东西砸得差不多了。该砸的都砸了,该烧的也都烧了,青岛地区还平了不少坟头、掘了不少公墓。就连那些有名的庙宇和教堂里的神像和壁画,也开始砸开始乱涂乱写乱画了。短短几个月,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全变了。
就是那阵子,听说万国公墓的洋人坟,也被青岛二中、三十九中的红卫兵给全部挖开了,捣毁了。有人还说是从里面挖出了不少珍宝和稀罕物品,有的外国人,虽死犹生。
还有人说起来很激动,眉飞色舞。称开棺之后,那些洋人一个个简直都像活人一样。有军官、有警察、有修女、有官员,还有不少商人。他们的胡子、眉毛、嘴唇、指甲,都看得清清楚楚,涂没涂口红,都能够看出来,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栩栩如生。
还说,有的修女身穿黑纱,脸上的表情美丽而安详,皮肤特别白,白得像玉一样。有些胆大的小伙子,扔下撬棍,要上前摸一摸她那戴了玉镯的手腕,结果刚一蹲下,微风一吹,美丽的修女就像一个大大肥皂泡一样,突然破灭了。
小伙子再定睛一看,一片破碎杂乱,一片活脱脱、赤条条的骷髅和白骨,非常恐怖。
还听说,有不少当年德国占领军的墓,也被砸碎了。有的还神秘兮兮的说,有的墓里面还发现有左轮手枪、军用望远镜和德国军刀。特别是那些德军军刀,钢火非常好,有人还现场试了试,说是劈那些骷髅和大腿骨,一刀下去,立刻会截为两半。凡是刀口经过的地方,骨头四齐,真是太锋利了!
还听说,有的外国商人死后,还戴着金丝水晶眼镜。那些眼镜都很厚,很值钱,戴上之后,不仅养眼,还凉慎慎的……
哎,人们说的这一切,不管是真是假,都太神奇了,特别吸引我,我太想去看一看了。
大概是在掘坟后的第二天吧,我们几个野孩子,一大清早就带上干粮出发了。
我小的时候,一般出去玩,是不兴坐车的。尤其是要到万国公墓去,去看墓、看骷髅,一般是不会对大人们说的。我们几个孩子都带着小火钩,当时的行话叫做“挖参”,意思是找新奇的东西。大家尤其是对望远镜和水晶眼镜特别感兴趣,都希望能够找到这些东西,亲眼见识见识。
那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天阴得很,风冷嗖嗖的。等我们到了中山公园后门的时候,抬头往西一看,哎哟,山上竟然有不少人,好像都在“挖参”。哈哈,看来我们来得还不算早。
那时孩子们“挖参”的规矩是这样的,早晨一起去不假,可等到了地方,就散开了,谁也顾不上谁了。各人“挖参”都有自己的高招,有些“挖”到的东西,还怕伙伴们知道。所以,谁愿意在那里待多久,就待多久。谁也不强求谁,也不必你顺口溜中说的:“一块儿来的一块儿走,谁落在后面谁就是狗。”
嘿嘿,所以几个孩子一上了山,进了万国公墓,钻到了人群里面,就谁也顾不上谁,谁也找不着谁了。
现在知道,万国公墓是青岛二十世纪初的一座最早的专门埋葬外国人的公墓。其设备之完善,葬式之先进,管理之精工,为当时青岛市首屈一指。
在1933年出版的《青岛指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万国公墓,在青岛山之东南麓,四周环以短垣,禁止樵苏践踏。市政府并派有专役,管理墓地。凡本市居民,及住居本市之欧美侨民,及在本港停泊时,在船只上死亡之欧美人士,皆可在该墓地埋葬。墓基面积:十四岁以下者,以一公尺二公寸长、九公寸宽为限度;十四岁以上者,以二公尺五公寸长、一公尺二公寸宽为限度。使用费:十四岁以下者五元,成年者十元。开掘费:成年人三元五角,未成年人二元五角。均以二十五年为限。如二十五年后,仍请保留者,应缴保留费二十五元。专设之特别墓场,每方公尺,征收使用费三十五元。其贫苦无力缴费者,使用费,得以市政府之许可,免予缴纳。
凡本市居民身死,拟在公墓埋葬者,应由死者家属或主事人,将死者姓名、年龄、住址、国籍、职业、致死原因,及死亡年月日等缮具呈文,连同医师诊断书,或公安局检验证据,并缴纳租地费用,呈请社会局核准,发给埋葬许可执照。死者家属或主事人,领到许可执照后,依照指定基地位置,动工埋葬。于埋葬完毕时,由公墓看守人报告社会局备查。
再死者家属,如欲管理人在死者之坟墓上,作特别之修饰者:
(一)每年给费二元,可以在坟上植夏季花草,并于冬季时常插青。
(二)每年给费三元者,除植花插青外,并于死者生死纪念日,加供鲜花。
(三)每年给费四元者,加栽松、柏、玫瑰、常春藤等植物。
从以上的条条款款中可以看出,等到我看到万国公墓的时候,就又过了三十多年。这时的万国公墓,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了。
还记得每年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学校里都要组织我们去给保卫青岛的纪卿亭烈士扫墓。当时 ,纪卿亭烈士的墓,就在湛山山顶上。
我们都曾站在他的墓碑前,高举起右手,宣誓加入少先队。有些新入队的同学,还当众大声地念着自己的《决心书》,决心继承先烈的遗志,做一个新中国的好少年。
有时、大家还献上从山野里刚刚采来的小苦菜花、唱着追思先烈的《毛主席语录》歌……真是意气风发,满怀希望……就是到了今天,我似乎还能够听到我们当时唱的那一句句稚嫩的歌声。你听——
成千成万的先——烈——,
为——着人民的利——益,
在我们的前——头——
英勇地牺牲了。
在我们的前头,
英勇——地牺——牲了——
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
踏着他们的血迹——
前——进吧!
让我——们高举起,
他们的旗帜,
踏着他们的血迹,
前——进——吧——
这首歌的歌词,出自《毛主席语录》的第157页的第一段,是《毛主席语录》中第十九部分“革命英雄主义”里面的,也是毛主席在1945年4月24日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一小段。紧挨在这段语录下面的,就是他在《愚公移山》一文里的说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也真是巧大了。那个时候,只要我们给纪卿亭烈士扫完了墓,一下山,也都要唱起《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
争取胜——利——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
争取胜——利!
(下面是齐声大喊)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
哈哈哈哈……
当大家齐声喊完了之后,就又再唱起来,直到乐呵呵地一路跑到了山下,重新整队为止。
看官,可能说你也不信。那个时候,一本270页的《毛主席语录》,同学们几乎大部分都背过了。就是那些脑子笨的,也知道如何在大家齐声背诵的时候,如何跟着往上溜……
比如,少先队员们都静静地站在烈士墓前的时候,只要领队的开口这么一说:“请大家翻开《毛主席语录》第157页、第一段,成千成万的先烈,预备——起!”
这一声“起”字还没落地,大家立即就背诵了起来:“成千成万的先烈……”
如果不是在清明节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在班级的联欢会上,也会有同学带领大家背诵《毛主席语录》,其方式也是这一套。
举个例子:那时同学们经常召开讲用会。所谓讲用会,就是要把自己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好人好事说出来。每个人都说,大事小事都说,说多说少无所谓。往往等讲用会开到最后,就会再加上一项,背诵《毛主席语录》215页的最后一段。这一段,叫做“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主持会的人,在说完之后,最后还是会再加上那句“预备——起!”呵呵,看官,你听——大家齐声在背诵: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这是毛主席在1940年1月15日,在《吴玉章同志六十年寿辰祝词》中的一段话,我们在背诵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延安时期身穿粗布衣服的毛泽东,还有那些艰苦朴素的干部和战士的形象。
我当时就想,就是穿粗布衣服这一条,一下子坚持几十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在那个时候,穿粗布衣服,穿带补丁的衣服,大家都不觉得难看,都认为这是应该的,都认为这是在保持革命本色。
那时,有一句经常说的话,叫做“节约闹革命”。就是,大家都节约了,都不铺张浪费了,国家才能够走向繁荣富强。哈哈,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生活理念,绝对不是唱高调,每个人的心里都明明白白。
话又说回来。等我们这些孩子,扫完了墓,就会排着队往回走,从湛山来到中山公园后山,经过人工湖,等来到小西湖的时候,就要吃中午饭了。
说是吃中午饭,其实也带有游园的内容。同学们三个一伙,两个一堆儿,一边开着玩笑,一边欣赏着眼前的风景,一边大吃起来。
那时候,老师也不例外,也是自己带饭。没有热水怎么办?老师就和几个班干部一起,端着饭盒,到公园管理处里去要,到公园派出所找民警去要。
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几个班干部到派出所里接热水的情景。
那个时代的民警,见了孩子就笑。只要你有困难,他们就会给你帮助,从不对孩子说不。只要你把饭盒往桌子上一放,他们就知道这是来打热水的。于是,他们提起暖瓶,咕咚咕咚咕咕咚地往你的饭盒里倒,直到倒得满满的,然后笑着,双手端给你。末了,还要缀上一句:“小心,别烫着,轮换着端……”
呵呵,真是,这些民警太好了。
那时,每个孩子的兜里都有一条小手绢。一开始是空手端,看看太烫了,就有人垫着手绢来端。等一路哈哈地笑着,左晃右晃的,开水把手绢洇湿了,也烫手了。这时,就会有其他的同学,拿着干手绢,前来接力帮忙。
开水打来之后,大家都是分着喝。
一个班,五十六个学生,打来两饭盒开水,总还是不够的。怎么办,老师首先是不喝,只喝自己带的凉水。班干部也一样,也是尽量分给其他同学,自己不喝。男同学也一样,也都逞能,尽量让给女同学喝。等饭传盒到了女同学的手里,也都是你让我,我让你。你倒一点儿,或只喝一口暖暖胃,就再推给旁边的同学……
我记得很清楚,我喝一小口,当时叫“沾沾嘴唇”,又推给另外的女同学。就这样,两大饭盒开水,你让我,我让你,你推给我,我推给你,男同学送给女同学,女同学又还回了一大半。呵呵,直到开水温乎了,凉了,也还是没有喝完。大家都很开心,不分你我。
就说各自带的饭吧,有图省事带两个五分钱面包的,也有带两根油条外加一块馒头的,还有带馅饼、火烧和杠子头的。有带苞米饼子和疙瘩头咸菜的,有带两个煮地瓜的,还有带几张烙饼外加半饭盒萝卜英子小豆腐的。
最馋人的,是那些带一毛钱一个的肉火烧的。只要他当着同学们的面儿一咬开,那个肉火烧的香味,就似乎会冒着些许热气,立即传了出来。大家一闻,哎呀,绝了!太香了!肚子里的馋虫全都爬出来了!呵呵,没抗了,没档了,挡不住了!
于是,大大小小的饭盒一开,同学们都是你吃我的,我吃你的,互相抢着吃,互相让着吃,互相分着吃,互相拄在嘴上品尝着吃……
大家嘻嘻哈哈笑个不停,笑声一浪压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真是美死了,开心死了,痛快死了!(11)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宣传图片
小说《红墙内外》有声小说是作者三月烽烟创作的。该小说简介:
红色的是墙,黑色的是欲望!红墙内,运筹帷幄;红墙外,决胜千里。李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名字……他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让理想和现实都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