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微博

天天大瓜,瓜瓜不相同。
周杰伦负债风波再起。起因为近日名为周杰伦后援会的官方微博,发了一张关于周杰伦2023年演唱会行程表,这光在香港就开了七场,还有海口、呼和浩特、太原等地都是连开三场以上。有网友质疑了,这开演唱会是繁重的体力活,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光鲜,好多小鲜肉都顶不住,更可况这周杰伦不年轻了。
因此大家想起,网传周杰伦投资暴雷,负债累累传闻。才会一反常态,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开狂演唱会,疯狂赚钱?还有说网络上也出现了粉丝们福利,可以“点歌”了。花钱购买点播权的消息。这真假难辨,演唱会门票也不便宜,估计咱这一张票的钱也不够这明星干点啥,就吃瓜就好。
#娱评大赏#

周杰伦

① 虽然周杰伦没有明确说过自己英文名字Jay的来历,但是推测一般是因为谐音像杰伦的杰,也意味着杰出无与伦比的意思。因此周杰伦2000年的第一张出道专辑就是以《Jay》命名。

② 周杰伦有很多粉丝,所以粉丝游戏或者网名,名字前面都会加Jay,这样大家就知道他们偶像是周杰伦。虽然国外也有个篮球明星叫Jay开头的,但国内Jay一般都代表着周杰伦。

周杰伦微博叫什么名字

“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他的演唱会门票还那么难买啊?”感谢提出这个愚蠢问题的热心网友,让“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上了昨天的微博热搜。

对于稍微年长一点(也就是亲身经历过周杰伦巅峰时期)的朋友而言,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愚蠢。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周杰伦从来就没有个人微博,而是因为你会从心底里纳闷——从什么时候开始,微博的数据成了衡量一个明星人气的最高甚至是唯一标准了?

粉丝们比较偶像人气的事情,自古有之。但在过去,人们比较的是唱片的销量、演唱会的场次、获奖的数量这些实打实的成绩,哪怕比的是一个艺人一年里登上杂志封面的次数,也要比超话排行和微博上的转评赞来得靠谱。

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更加年轻的一代饭圈粉丝眼中,很可能属于天方奇谭了。

在这个时代,没什么人再去谈唱片销量、演唱会场次、获奖数量了,所以提出那个愚蠢问题的朋友,很可能也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些东西存在。在TA和TA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眼中,微博,应该就是互联网上的整个世界了。

老实说,我甚至都不会为这一点感到悲哀,真正悲哀的事情是,把微博当做整个世界的那群人,对于微博的真相,知道的也少得可怜。

很多年轻的追星族,都会被微博上许多明星惊人的粉丝量给唬住。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粉丝数,很容易在第一时间给人留下“此人极火”的错觉。

但如何估算一个微博流量明星的真实粉丝数呢?坊间流传的一个大致公式是:先去掉三个零,然后再去掉90%的僵尸粉,剩下的大概是活粉。

然后在活粉里,会日常转评赞的真爱粉,大概又只占10%,正是这10%,也就是原始粉丝数的0.00001%,构成了明星流量的主力。

这批忠实的粉丝,会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方式帮自己的偶像爱豆打榜刷数据。只要出钱,没有什么惊人的数据是不能实现的,上亿的粉丝数,上万条转发,上热搜前三,只要你想,就能实现。

说白了,数据刷量造假,早已是微博上的明星数据的公开秘密。现如今,除了刚刚知道微博这个事物的孩子,应该没有人会蠢到相信微博上的数据真实性了。

就连提出那个愚蠢问题的朋友,大概也是不信的。TA质疑的周杰伦微博数据差,其实是指“周杰伦的微博都没有人帮他造假”,那么他哪来那么高的人气?

这就相当悲哀,甚至有点可怕了。

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看到一个没有造假的周杰伦,第一反应不是去质疑自己喜欢的偶像人气是不是虚高,而是去质疑一个早已赢得过广泛肯定的明星是不是真的有数据无法体现的人气。

一个人明知自己在做假数据,却依然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做出来的假数据。TA不但不去质疑造假这件事的合理性,而且恨不得所有人都把这套假数据当作唯一的标准。

狂热的饭圈粉丝们,不但自己常年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虚假氛围里,而且可能已经丧失了认知真实世界的能力。微博已经是他们所知的互联网上的结界,那真实世界里更多未知的领域,恐怕会让他们撞得头破血流。

当然,退一步讲,我觉得更多人并不真的相信那些造假的数据,更多人只是已经习惯了看到这些造假的数据,把它视作了某种常态,某些参与造假的人,更是想要下意识地维护这种常态。

在我们这个流量为王的大数据时代,普遍的数据造假,其实早已不止是停留在微博一个平台的层面,而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网站的点击量、APP的用户日活率、自媒体的阅读量等等这些互联网赖以谋生的数据,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注水和造假。

这些更加普遍的数据造假,其实也早已是互联网业内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这些经过粉饰后的漂亮数据,往往也是互联网企业一轮又一轮融资和烧钱的底气和资本。

其实也不只是互联网,更多仰赖数据的行业,比如影视,同样存在大量的数据造假。电视剧的收视率,院线片的票房,电影的评分,时不时就会爆出做假的新闻。

过去我们说“数据不会骗人”,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却成了最容易骗人的东西。因为数据太过直观,技术又让刷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到最后,普遍造假的数据,就好像为我们披上了一层皇帝的新衣,给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带来一种“一切都好”的错觉和假象。

假如有人想要揭穿这件皇帝的新衣呢?

就比如去年爆出的一则颇具轰动效应的新闻,一位网友通过一系列详尽的举证,揭发某知名旅游网站存在大量的数据造假现象。他收到的是对方冠冕堂皇的否认和反驳,以及法院的一纸传票。

这件事爆出来的时候,很多同行从业者的内心其实毫无波澜,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甚至直接对媒体坦言,那位网友不过是说出了一个行内人都知道的事实,这个早已被大家接受的事实,在他们眼中,连新闻都算不上。

说到底,每一个圈内人,都在参与这种普遍的做假,因为更漂亮的数据能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而那些极少数不愿做假的公司,就好像误入贼窝的老实人,当整个村子的人都非奸即盗,仅有的老实人很快就会被吞噬盘剥干净。

如此循环往复,劣币驱逐良币,做假自然成了更加稳固的行业生态。

这篇文章显然无力揭示数据造假的黑幕,也无法动摇早已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数据造假的现实。

只是那个关于周杰伦的愚蠢问题,会让我产生一种十分不妙的联想。既然有粉丝会因为微博数据不够漂亮而质疑周杰伦的人气,那么应该会有很多人因为数据不够漂亮而质疑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一部出类拔萃的电影、又或者是一个恪守底线的公司吧。

我只能希望,假的真一点,真的多一点。